|
凤兮凤兮,悠悠我心──东西部代表共话“人才忧患” 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加入世贸组织要能“趋利避害”同样是“谋事在人”。面对眼下频繁发生的人才流失现象,参加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东西部代表表达了同样的忧患意识。
陕西省旅游集团总经理张小可代表说,入世以后在人才市场掀起的波澜已经显现,一个显著的迹象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东部企业前来西部人才市场“淘金”的步伐明显加快,大规模的招聘活动接连出现。以浙江省为例,一次招聘会便带来了上万个招聘名额。而且,对人才层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张小可认为,这个现象不是孤立的,有专家做过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东部的人才不断进入外企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东部又把“招揽贤才”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西部,应该说,这种流动是市场经济配置人才资源的规律性体现。问题是,西部开发同样迫切需要人才,这种现象将进一步加剧西部长期存在的人才匮乏矛盾。
温州市市长钱兴中代表说,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温州的真谛在于此。温州能有今天关键是有800万重商善贾、敢闯天下的温州人。但是,温州有很多搞经营的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却不够;一般大学的本科生不少,高层次人才不多。所以最近几年来,温州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相继在北京、西安开展人才招聘活动,政府搭台引人才,三年内引进3万名工程师以上的中高级人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14项。但一部分人进来了,又一部分人出去了。别的不说,光在国内外投资经商办厂办市场的就有200万人。
“留住了温州人,就是留住了财富,那对温州本地来说,不也是‘人去财走’、一种流失吗?”钱兴中颇有些遗憾地说。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代表说,人才流失倾向在入世以前就有,西部人才流向东部,中国人才纷纷到外资企业去。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抢人才”也不一定是坏事,实际上是提供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工作岗位。外资企业在人才成本上的付出上是大头,而不是设备等生产要素。中国人进入国外高水平工作岗位的人还太少,不少国际的游戏规则是被很多国际组织的运作人员在操作。不能光人家制定规则,我们只是遵循。
潘云鹤接着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把认真实施人才政策作为专门一条列出来,并提出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精通国际金融、财会、贸易、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我们感到鼓舞。这几年,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了成效,本专科一年招300多万名,但研究生一年只培养了十几万人,还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新一轮竞争的需要。现在我们教育战线的一个很重大的任务是,应该大规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相比之下,我不担心人才流动,我担心的是高级人才太少。”潘云鹤代表忧虑地说,“国际经济中跨国公司已经占有很多很大的比列,而跨国公司经济命脉掌握在中高层和各个部门经理身上,全球这样的岗位有几百万个,而这一块,我们中国人占有的太少、太少……”(完)
人才战略过大关——政协委员关于人才问题的思考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李术峰 张晓松)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人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把握入世的发展机遇,为没有硝烟的战争锻造强有力的人才大军?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展望未来,更多了些冷静的思考:人才战略,我们正在过大关!
“难以找到合格工程师”:人力大国的尴尬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一个人才资源大国。”陈抗甫委员说,“1999年我国就业人口7.06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人才数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均接近或超过100人。”
“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弱、市场意识差等问题非常突出,知识老化现象也很严重。”陈抗甫委员说,“我们缺少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将帅之才,缺少大批谙熟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这说明我国现有人才状况远不能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人多‘才’少,精英人才更少。”杨性恺委员指出了人才缺失的后果,“我国企业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寥寥无几,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低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7年,民营企业的寿命仅2.9年,而国外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约40至50年。”
人才争夺战:盯向中国
我国经济正加速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际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或企业之间的竞争,都会归结到一点——人才的竞争。许多委员在发言中都谈到:当前一场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游清泉委员说,美国计划在今后两三年 内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名额由过去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一向保守的日本也计划将外籍研究人员占本国人员的比例在今后几年提高到30%。
竞争背后是人才的缺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人才严重告急。计佑铭委员说,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今后每年至少需要9.5万名计算机专家,而其国内培养的只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西欧国家2000年仅信息技术人员就缺少123万。许多发达国 家凭借雄厚的国家财力、财团资本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向他们那里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严重流失。美国每年因人才流入获得的效益达6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80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的人才竞争中,中国处于什么位置?陈抗甫委员认为,发达国家把眼光盯住了中国。美国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
“他们在吸纳数十万中国留学生的同时,又开始把研发机构办到中国,就地获取和使用我们的人才,不少跨国公司甚至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培养中国学生和一线教师、设立奖学金及争夺人才幼苗等方面。”陈抗甫说,可以设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种抢滩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并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课题。
人才战略:改革措施远远不够
游清泉委员话语中是深深的忧患: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面对加入世后的挑战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任务,必须认真抓好。“我们能否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争得主动权,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关系现代化事业的成败。”陈抗甫委员提出,在认真研究分析国际人才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人才战略,彻底转变经济建设中争资金、抢项目等“见物不见人”的做法。
卢强委员说,中国在近20年内流失了几十万学子,累计共有40多万人到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成归国的仅10万人。人才的大量外流,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必然经历的过程,但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是比较有利的,而我国却成1∶2的倒比,对中国这样一个如此缺乏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这也说明我国现行的人才机制仍有较大的缺陷,目前的改革措施还远远不够。
“要创造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游清泉委员提出,“这包括增加教育投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人才机制;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朱镕基总理提出认真实施人才政策,给我们以很大的信心。”许多委员认为,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心存忧患,务实真干,才能以科学的人才战略,应对挑战,用好人才。(完)
中国需要什么人才?——来自“两会”内外的对话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李术峰)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人才需求层次会发生什么变化?
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政协委员、会外专家和大学生,从他们的交流和对话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山西校长——香港董事长: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对话
谢克昌(全国政协常委、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了,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才现状仍远远落后于时代。在我们山西,每1万人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1到225人,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和大学本科的比例仅为10%左右。而且,这些人才大都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传统产业,在农、林、水、牧和第三产业中人才严重不足。适用性人才、特别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人才很少,能够适应国家“十五”计划发展的产业人才更是奇缺。
我进行过一些分析性的预测,到2010年这段时间,不发达地区对初中级人才会有持续的需求;2010年后对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并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50后将更强调人才质量上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建议,在近一时期要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建设一批有形或无形的人才市场,以实现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我们特别希望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计佑铭(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志成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内地的人才本来就很缺乏,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个问题更显突出。
相对来说,香港的人才资源相当丰富。尽管如此,香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仍在不断加大,过去3年间的教育开支预算已达1500亿元,未来10年还将再投1000亿元,用以落实所有的教育改革建议。
我们能为中国的人才战略做些什么呢?最近,近百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举行了大型的高级人才招聘活动,吸引了上万人次参与,这在香港历史上是少有的。应聘者除了香港人外,还有台湾人,甚至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的人才。这给我们很大启示,一方面这说明香港聚集了大量人才,并且这些人才愿意到内地去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香港是一个国际信息中心,在香港搞招聘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瞩目。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在这里建立一个人才交流的平台,广纳全世界的专业人才为己所用。
经济学家——人才专家:关于人才争夺的对话
萧灼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两种我们都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能只强调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企业经常出现决策失误、管理混乱、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往往不是技术水平低造成的,而是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才,低学历、低学位的人才,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人才,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人才。在一个企业当中,不是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才比重越大越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是我们实施人才战略的目标。对于本地人才和引进的人才,对于国内培养的人才和海外留学归来的专家,我们应当同样重视。最近,金融界有一句话“海龟(归)上岸,土鳖滚蛋”,是的说近年来大批留学回国人员颇受重视,而国内培养的博士却受到冷落,甚至连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我要告诉大家,本地和尚也是会念经的,而且念得也不错。
卜凡伟(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经济全球化既包括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科技人才显得十分缺乏,流动也十分频繁,世界各国对于高科技人才争夺将空前激烈,这种争夺往往成为未来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据我所知,2000年的时候,美国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据说这个数字到2006年将扩大到65万。美国人才的缺口靠什么去填?主要靠引进外来人才。可以想像,在未来的高科技人才争夺战中,发展中国家将明显处于下风。
我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强烈,但目前的情况很不乐观,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出国留学人员都留在了国外,人才流失很严重。比如,在美国硅谷,共有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6万是华人。近年来,国外大公司还专门在北京设立了15家研究开发机构,专门利用高薪网罗国内的高科技人才。
高科技人才是国家的精英,是未来的希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认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打好这场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民营企业家:关于创业的对话
喻历历(清华大学经济学双学士):人尽其才,说起来容易,实际生活中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没有工作经验”这一条就让我们吃尽了“闭门羹”。我们只能从最低的职位、最简单的工作干起,直到耗尽青年人的激情。我有一个同学,是学国际金融的硕士,本想到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人家不要,说必须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现在只好应聘到一家商业银行的支行,现在还在干出纳呢。我想问问那些公司老板,谁又是走出校门就有工作经验的?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很快就会熟悉业务。
这实际是一个人才培训的问题,人才不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也需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我认为,这个责任应当由企业承担起来。企业的投入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投入,还应该包括人才资源上的投入,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以说,注重培养人才,而不只是使用人才,是一个企业积蓄力量,走向强大的条件之一。我听说,国外有些大企业每年都组织专门的培训,并把培训与年薪放在一起作为企业的待遇之一。
我们的企业总是害怕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跳槽”,做了赔本买卖。其实只要他们能够提供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且随着职员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他的职务、增加他的薪水,就不愁留不住人才。
高天乐(全国政协委员 浙江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没有一个求职者不想得到这样一份工作——体面、高薪、有发展前途、有不断学习的机会,但要看他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自己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我们公司目前有5000多名员工,但对人才的渴求依然很强烈,招聘工作是处于“常聘”状态。我看一个人才是看他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还有一条不可缺少的——诚信。我认为公司引进一个人才并不是单纯让他工作,给他工资,关键是要让他不断学习,接受培养,以更高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那么,一个不成熟的、或者没有经验的人才,就应该先在一些相对低层次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他们只要有潜力,总有一天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应该对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过于自信,以为凭这些就可以包打天下。在我们公司,即使是一个相当好的职员,也需要不断学习,甚至是终生学习。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生命力。目前我的公司领导层8个人中有4个是MBA学位,还有两个正在浙江大学攻读MBA。另外,公司还在上海和美国设立了分公司,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进先进人才。优秀的品质、务实的精神、不懈的进取欲望,有了这些,不论在哪里都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