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天津 > 要闻 正文

与人大代表对话:大学生是否真的“就业难”

  北方网北京专电:一边是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边是走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慨叹“就业难”。这人才的“供”与“求”真的成了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两会”期间,记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采访了两位人大代表—一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代表主和天津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师春生代表。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为什么还要一个劲的扩招?

  侯自新:今年全国大约有100多万大学生毕业。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明年将有更大量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寻求就业机会。

  现在有些人,只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面,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既然供大于求,高校为什么还一个劲地扩招?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人才,还同时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与我们发展的目标差距很大,虽然大多数地区基本做到普九,现在还有8500万的青壮年文盲。我国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又少,制约我们的发展。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1%,根据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我国目前还处于“精英阶段”,印度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我们的目标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达到大众化的最低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我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仅仅9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不足以支撑现代化的发展。要在普九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高中教育,有相当的学生受到高等教育,支撑现代化建设。否则只看到眼下的需求,忽略了长远的眼光,三步走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举例子说,当今中东很多国家极其富有,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是富有的落后国家。那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春生:应该承认我们目前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但还要看到我们对人才迫切需求的一面。国有企业改革首要面临人才的大调整。人才是第一资源。入世后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力取决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这又取决于知识,知识的载体是人。大学生是知识的载体,企业要掌握知识就要拥有人才。一个企业不招大学生,买成果,而从社会的角度看,那些成果同样是人才创造的。

  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不招大学生,但这绝对不说明企业不需要,关乎经营者的观念和经营思想。比如说企业管理,几十年来,我们的企业始终是计划经济下,靠“经验”来管企业;现在要靠管理学的理念来管理企业。这是必然趋势。要研究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管理。规模做大,多业经营。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这个趋势。这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企业对人才如果不感兴趣的话,那是经营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如果10年前我们天津药业公司不转变,也就没有今天。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师春生: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像侯校长的南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培养出的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因为大学生到了企业,在学校所学知识能用上的太有限,再加上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作为我们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知识不是第一位的。

  我们公司对招收大学生的要求,原则是不一次大批地招,按计划按步骤地招,根据科研、管理有计划地招,更不会根据今年大学毕业生多我们就多招人。而且我们还用在社会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近10年天药公司本部每年都是50名左右的大学生。今年加上控股公司要招100多人。主要充实科研和管理岗位。中层领导3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大学生。29岁的集团副总经理就是南开大学毕业的。

  应该看到,有些企业经营者还存在老人好使、同学好用的心理,大学生在企业是弱势不是强势,经营者总是研究人家、支派人家。但更多的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注重营造拴心留人的氛围,因为大家看到:人才投资成本最低,产值最高。企业要吸引人、留住人,让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发挥才能。让大学生在企业处处感到重用和尊重,给他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面临一个任务,就是适应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否则就会合不上拍。

  侯自新:师总谈到的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上的另一个误区:总以为大学毕业生就是专门人才,出了校门就要做“白领”。其实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还应当是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他们受过专门教育,素质高,提高一个行业的水平。工作岗位应当是在基层。不一定就是白领。将来的情况是,如果你没受过高等教育,连普通的基层岗位也找不到。现在有一些中专生毕业到工厂当技术工人,这在目前情况下还可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岗位越来越少。水涨船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就业的起点也在提高。

  其实大学生应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服务业。就业面要打宽,要做许多过去高中生做的事情,因为任何行业整体素质在提高,就要影响你的就业。社会整体职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体,第一产业,美国农业人口不到5%,第二产业,随着技术革新,现在我们强调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用人的总量也会随技术的提高在减少。第三产业要大量使用劳动力。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要适应这个趋势,专业调整也要适应这个趋势。就业也要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将做普通的工作,但做的层次与原来有了不同。比如饭店的服务员,会英语的和不会说外语,服务水平就不一样。一个四星、五星级的酒店,服务员如果根本不懂外语,就不能适应交往的需要。在美国,社区大学、社区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就做普通的工作。

  近几年,像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深圳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为什么供不应求,就是做到了应对市场。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儿?

  侯自新:今年全国有800万就业机会,今年大学毕业生就有100多万,就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转变。要有一个宽度,要调整好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更不能只盯着高收入。眼光要适当地放低一些。因为你还没有任何实践的经验,需要从头学习社会。要有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降低门槛,期望值不要太高,对自己的估价更不要太高。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在求职上对自己有过高的估价。名牌学校更明显,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缺少一个虚心的态度。

  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不仅仅看你的专业、学历、学校的牌子,更重要的看你的人,对自己有没有客观的估计、求实的态度、对事业的追求。从求职技巧上讲,这些大学生本来应该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心理准备不足。因此,降低择业门槛,客观估计自己水平,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的当务之急。想的太高,低的不肯去,高的去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也应当从发展去考虑。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大学生。供需见面的时间很短。学校创造条件。用人单位通过实习、社会实践去了解学生。企业要欢迎大学生去实践,特别是硕士博士。天津搞了一个“人才港”,就是希望企业早期就接触。与企业合作一些项目,让学生早期介入。互相增加了解。企业用人避免盲目性,不能仅凭一次见面来决定。我们高校也在做“宽口径培养”大学生的工作,以适应社会的宽口径需要。

  我们有一个统计,南开大学近几年的毕业生,85%留在了京、沪、津、穗、深5大城市。其实在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

  师春生:在美国操作岗位上都是大学生,那你不能宁可失业也不去干。社会的择业观必然要影响大学生。比如天津,盖房子都是外地民工。有些大学生太简单了。有的把钱看成第一位,没几天就跳槽。成就得了事业吗?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要选择一个与自己的思维方式、逻辑方法、待人处世相适合的地方。再考虑物质待遇。

  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估价过高,不能适当地估价自己。这山望着那山高。

  10年前的大学生在我这里有的当了总经理、总工程师,都经历了在某一个岗位踏踏实实地工作了几年,对企业、对社会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正确的定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有的人实习期刚满就走了。(记者/刘雁军)

北方网  2002-03-13 20:55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