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四川、重庆、江苏等地采访时发现,各级政府花大力气兴建的基层图书室,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有的几乎成了摆设。有关人士呼吁,基层政府要加大宣传,正确引导,改善管理,充分利用已有文化设施,切实为老百姓所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城里的居民小区和农村的乡镇村基本都建有图书馆或图书室,但在这些或大或小的馆室里,却很难看到几个借阅者,成千上万的新旧书籍成了社区和城镇的摆设。在南京市鼓楼区江东社区服务中心的图书馆里,记者看到,崭新的馆舍里摆满书架,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新书,但阅览室里却很少有人。服务员马桂芳告诉记者,去年开张的这个图书馆,有2万多册图书。居民只要交10元钱就可以办理借书卡借书,但到现在也只有70多人办证。同样的情况记者在四川大竹、重庆涪陵等地社区图书馆和农村图书室也看到,有的图书室(馆)根本就没有人借阅。 馆室里的书籍太少、太旧和太专业,不适合当地居民和老百姓阅读,是影响图书馆室利用率的重要原因。记者看到,这些图书馆室的书是小说为主,关于农村种养殖方面的极为有限,并且现有的这种书籍要么比较深奥,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要么太旧,没有和当前实际相结合,老百姓拿着没用。在南京市兴达社区里,记者看到有1.5万册藏书的图书室里,不乏有《中华通史》、《百科辞典》、《中华秘史》等成套的书籍,最多的一套达到40册。而记者了解到,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大多是从水厂搬迁来的工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阅读这些著作。 涪陵区马武镇图书站内藏书3000册,有极少部分是《乌骨鸡养殖技术》、《坡地果园建设技术》、《实用养蚕技术》等实用书籍。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书的书页已经全部发黄,老得几乎不能翻动。站内坐着3个青年,他们都在阅读新来的报刊。 四川省大竹县东乡竹阳村1998年创建了村民阅览室,现有各类书籍2000多册,分为法制类、农业类、文学类、医药常识类等。记者在借书登记本上看到,从1999年至今共有1400多条借阅记录,其中借《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光盘的占了一半,《黄鳝养殖技术》、《养鱼问答》、《虾养殖技术》等实用书籍只有6条,不足1%。 没有专门的馆室也是影响普通老百姓看书的原因。记者在重庆涪陵和四川大竹看到,这些农村图书馆室基本都设在广播电视局和村干部的楼房里,一般没有专人值班,普通老百姓要借书还得找干部开门才行。要是干部不在,这些图书馆室也只得关门休业。 有关人士认为,基层图书馆室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高它的使用率,是新时期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急需。基层文化组织和干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设好图书馆室,并号召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