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要闻 正文

施大畏:要有更多作品反映发展中的中国

  “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更多反映时代、弘扬英雄主义的艺术作品。画笔为什么不能对准卢浦大桥、磁浮列车这样的伟大工程,画家们为什么不能关注一下民工们的追求和困惑?”施大畏一见面,就对记者提出了这些他早已关注的问题。

  现任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的施大畏是中国知名国画家。这位刚刚当选的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说起他所关注的中国画创作来,有些动情:“国画的天地里不应该只有梅兰竹菊、俊男倩女,如果画家的笔不能真实地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于后人来说将是一种失误,甚至是失职。”

  施大畏最近很忙,既要准备进京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画院顶楼他的画室兼办公室里,画笔颜料和画稿散放在各个角落,空墙上一幅以陕北农民为主题的作品还未完工。   

  “现在的文化人已经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市场,而忽视了提升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果当今产生不出《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传世佳作,几百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这些人的名字吗?”   

  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马上就要召开,施大畏已经撰写了一份提案,呼吁在专业画院中引进签约制。他认为,借鉴这种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对运动员的管理方式,可以鼓励专业画家画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我们这样的专业文化机构,应该承担起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作为画院的行政领导,施大畏一直在思考并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机制,鼓励更多的画家将笔锋对准发展中的中国。为此,他把2003年确定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创作年”,并尝试在画院中推行“课题制制度”。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文化逐步走向了产业化,中国许多地方剧种都已走向了世界,可国画这个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种却在萎缩,”施大畏说,历史悠久而辉煌的中国画曾让人无比骄傲,但今天的中国却出不了一个为世界所认可的现代画家,这不能不说是国画的悲哀。

  这位建筑工人出身并自称“油漆匠”的知名画家说,在这个空间里,自己用一半的时间致力于艺术创作,而用另一半的时间思考画院、专业画家和国画的未来。

  他说自己喜欢“做梦”,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一批当代画家的精品力作能成为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见证,能成为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更希望有那么一天,国画这种中国本土文化,能在他们这一代画家手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

来源: 新华网  2003-02-28 17:00 编辑: 梁宏峰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