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要闻 正文

施大畏: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如果今天的画家们不能画出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传世佳作,500年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这些人的名字?”一见面,53岁的国画家施大畏就对记者这样说。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的执行院长说,如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注意提高文化的内涵,像国画这样的本土文化将失去生命力,更无法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施大畏说,改革开放20多年,文化已经逐步走向产业化,文化市场也日趋兴旺。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如何提升文化含量,成为摆在文化专业单位和专业人士面前的最大课题。“卖掉几张画,或者一年办几百场演出,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在的文化人已经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市场,而忽视了其精神内涵的提升和升华。”

  上海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剧院,上演过《悲惨世界》和《天鹅湖》这样的经典作品。可是,有多少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精品在这个舞台上接受中国百姓赞赏的目光和掌声?历史悠久的国画曾因拥有齐白石和《清明上河图》而骄傲,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出不了一个为世界所认可的现代画家?

  在采访的过程中,施大畏总是在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位建筑工人出身并自称“油漆匠”的知名画家,用一半的时间致力于艺术创作,而用另一半的时间思考画院、专业画家和国画的未来。

  “国画的天地里不应该只有梅兰竹菊、俊男倩女,而应该有更多反映时代、弘扬英雄主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将手中的画笔对准卢浦大桥、磁浮列车这样的跨世纪伟大工程,为什么不关注一下民工们的追求和困惑?”施大畏觉得,如果画家的笔不能真实地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于后人来说,这将是一种失误,甚至是犯罪。

  施大畏说,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他将以提案的形式,呼吁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主题画”的重视和扶持。他建议在文化专业机构引进类似科研院所的“课题制制度”。有关部门对画家所申报的课题进行筛选,通过给予一定的经济及其它方面支持。优秀的“主题画”应由国家收藏,作为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见证。

  施大畏还建议,像画院这样的专业艺术机构也应该搞签约制。画家要带作品进画院,试用两年后才能正式签约。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真正形成‘养事业不养人’的机制,只有这样,像国画这样浓缩了中华民族魅力的本土文化才有可能走向世界,”施大畏说。

来源: 新华网  2003-02-28 17:00 编辑: 梁宏峰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