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中国人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健康知识,营养失衡正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定时炸弹”。
统计显示,七成中国人遭遇亚健康威胁;每七个中国人中仍有一个营养不良;0到5岁儿童身高达不到国际标准;脑血管病已成中国人死亡的第一主因;全国共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5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全国政协委员殷大奎说,“中国人的身体健康不容忽视。”
这位中国的前卫生部副部长说,无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是营养失衡。“现在正是中国预防营养疾病的最佳时期,如果不预防,十到二十年后慢性病会更加大量地发生。”
虽然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健康,追求健康,却越来越表现出健康知识的匮乏和健康观念的落后。据悉,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仍是动物性食物多、谷类少,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居民的营养知识一半以上是通过食品广告获得;中国营养师也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全国仅有2000多位,每150万中国人仅有1位营养师,而在日本每330人就有一位。
“营养失衡不仅影响国民健康状况,也制约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衡量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全国政协委员陈君石说,营养失衡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损失,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到三个百分点。在中国,一些营养相关疾病的患者已趋于低龄化,殃及大量劳动人口,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陈君石说,研究表明,每投入1元人民币进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可节约心脑血管治疗费用8元多;中国高血压患者约1亿人,仅此一项防治措施就可节省医疗费用七、八亿元。如果适时开展营养干预,加强预防,将大大减少和膳食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生率,节省巨额医疗开支。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一些营养计划。其中,碘盐推广进行良好,也在部分牛奶中添加了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但主食的营养强化只是星星点点,远未达到产业化水平。近十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促进营养发展的计划、纲要和行动方案在实施中也困难重重。殷大奎说,“1997年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无人落实,至今仍然是一纸空文。”
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营养预防,加强营养立法,从源头上为国民健康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