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皮图章”是海外媒体形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用语。它指的是,中国“议会”难有自己的声音,几近于政府的传声筒和附言人。
其实,从中国宪法和法律里面,都看不到人大当然成为“橡皮图章”的根据。这种怪事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前,人大代表“附议政府”之行为时有发生,如1965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闻报道有如下语句:
某某省省长,向大会报告了本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并且表示在新的一年中,本省人民一定要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奋斗;某某在发言中强调,工商业者必须认识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自我革命。
一位“元老”级的人大代表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的‘审议意识’非常弱,主要是在向党和政府表决心。”当时的新闻报道还写到,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是“全部表示一致同意”,根本没有人提出修改意见。
这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情况。如今,不堪回首的历史已成为了过去。事实上,中国人大肩负立法与监督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的双重使命,其监督者的角色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过去5年里得到了强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10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很详细的说明,包括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人大正在清洗掉“橡皮图章”的“标签”。人们注意到,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修改了28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正在讨论、审议中。
再比如,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在2001年未获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原因是代表们对该法院反腐败不力感到不满。这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人大首次否决审判机关工作报告,对监督对象说“不”,一时震动全国。
近两年,人大对监督对象说“不”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陕西澄城县人民法院的报告未能通过当地人大的评议;广西北海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公安局就一犯罪团伙“何以能逍遥法外7年之久”进行调查并作出答复;江苏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经投票罢免了因酒后闹事造成极坏社会影响的市政公用局局长……
人大不再一味地例行公事、举手通过,人大代表敢于代表民意抨击官僚、寻求公义。这正是人大的本色。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媒体和老百姓却说,“橡皮图章”终于“硬起来”了。这未免让人略有遗憾:本非“橡皮图章”,又从何“硬起来”呢?公众心目中似乎仍有一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的“橡皮图章”的影子。由此看来,中国人大履职之途仍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