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要闻 正文

“两会”视角:“头衔”的变迁

  50多岁的王守彬曾经头衔无数,但唯有几个最有代表性,生产队长、乡镇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当然还有人大代表。

  最初的大石桥市青花峪村生产队队长王守彬,现在是辽宁营口青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耐火材料行业位居老大。

  生产队长王守彬上任时,村里是“车破骡子老,马棚还要倒”。上任没两个月,营口、海城大地震,勉强支撑的破马棚也倒了。村里人均半亩地,60%是山地,王守彬被迫做了点“半亩地上的思考”——怎么让农民富起来。

  基于实际,聪明的生产队长坚定地认为,不搞副业不成。但那是改革开放前,王守彬因为执意搞副业被游了7天街。

  硬顶不是办法,生产队长开始抓农业,把村里的农业抓成了全省农业先进模范,棉花和小麦单产都是黄河以北的头把交椅;之后,王守彬还是要搞副业——村里的农业发展都成典型了,上级再不能说他们不务正业了。

  1984年,守着镁矿的青花峪开始搞工业,王守彬从此改头衔为乡镇企业家。

  乡镇企业家王守彬与某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过一次争论。王守彬问:“你搞了一辈子主义,什么是主义你讲给我听听。”教授开始说出一套套理论。

  王守彬不以为然,等教授讲完了,他说:“我告诉你吧,主义,就是主意!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他老人家拿的主意!甭管什么主义,如果不让国家富强、老百姓富裕,那就不是什么好主意!”

  其时,国家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政策逐步变化。从1982年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宪时开始,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被写入宪法,列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1988年第二次修宪,保护的主体变成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原来的“补充”,也改变为“必要补充”;1992年至1997年,党中央确立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十五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事非公经济的王守彬,做生意还是要游走于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中。要向国外发3万吨的矿砂,需要600节车皮,那时的车皮都实行“双轨制”,乡镇企业家王守彬只好请吃饭,“联络联络感情呗!要不生意就不能成!”

  至今他想想都觉得有点委屈:“那时候有人说乡镇企业扰乱了市场,是不正之风的源头!”

  从1993年就参政议政,迄今10年,王守彬三届连任。说刚开始王守彬就“议政”其实并不太准确,那时的王守彬轻易不敢讲话:虽说知道自己是代表人民来说话的吧,但是“文革”的阴云未完全散尽,为两句痛快话犯政治错误并不值得。

  贯彻十五大精神的九届人大,王守彬代表觉出了政策的逐渐变化。青花峪生产队,是经历过改革开放后极少数没有散的生产队之一。1999年,还在领工分的生产队长王守彬拍着胸脯说:“咱是纳税人”了。

  王守彬真正的“政治身份证”是十六大颁发的。从那时起,他作为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态度成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这时,在各类民营企业中就业的人员过亿,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一以上。王守彬管理的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每年上交国家利税7000多万元,是辽宁省营口市的利税大户。青花峪的村民,也就是股民,人均收入两万元以上,生活已经跨越了小康,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守彬可称为身跨三个群体的代言人。他是从农民群体中被推选出来的代表,是民营企业家,同时担任村民小组长的王守彬还是基层代表。他关心耐火材料的国际价格,因为企业的业务60%在海外;也关心国家矿产资源的保护,还关心小兴安岭地区的水资源是否枯竭到让白菜都不能长成个儿——他是农民出身。

  “头衔”刻画出王守彬大半生的道路,一定程度上也廓清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来源: 新华网  2003-03-14 22:16 编辑: 元冬维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