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消费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人代会的代表们对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三大怪圈进行了评说。
现象江西艺术剧院去年上演一场高雅音乐会,主办者在会前宣称,本次演出概不送票,因为以往一些高雅艺术演出,主办者向相关部门赠送的票占相当比例。而另一方面,一些老百姓望高雅文化而兴叹。以南昌为例,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000多元,但多数进入南昌的高雅音乐会、歌舞剧演出票价每张在380元左右,将近人均月收入的70%。有的老百姓因此说,高雅文化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代表评说江香梅(江西省林科院博士):高雅艺术是从基层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应该回到生活中去才有生命力,高雅文化千万别高高在上,离老百姓太远。在大剧院里听场音乐会,那确实是种心醉的享受,但普通老百姓毕竟得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是一家三口人去剧院听场音乐会,一个月的工资就全没了。
代表评说傅伯言(江西省社科院院长):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世界级、国家级的高水准演出应该高票价,这才体现艺术家应有的价值。但文艺演出活动不是票价越高就越体现高水准,不能在票价上比奢华。另一方面,不要把进大剧院听音乐会看作是文化品味高的象征。能进大剧院听音乐会是文化消费,买音乐唱碟在家里听也是文化消费,不能认为欣赏高雅文化必须要掏大钱、是奢侈的享受。我们也建议,高水平的艺术家是不是考虑在进行大量商业演出的同时搞一、两场义演,让老百姓也能坐进大剧院享受一回。
现象走在街头,时常听到三五成群的小学生挂在嘴边唱着“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让人啼笑皆非。动画片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但目前我们播放的动画片大多是从日本等地进口的,孩子们把片中人物的说话腔调全都学去了,什么“好好哦”、“哇塞”、“帅呆了吔”。
代表评说刘艳琼(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副校长):我要大声呼吁,艺术创作者别忘了青少年这块文化大市场,要多为青少年创作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的艺术作品。现在学校搞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大合唱时,选来选去找不到特别好的,有时干脆就让孩子们唱60年代的老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创作出这样的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广泛流传开来的歌呢?
现象江西某戏剧团曾先后培养出了2名获得我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的演员。但由于经费紧张,这家剧团不得不将自己的舞台出租给了茶楼、商场,以维持正常的下乡演出活动。
代表评说陈俐(江西省赣剧院副院长):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通过走市场化道路把文化办成一项产业,艺术剧团应该更多地靠市场生存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来养活。但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区别不同类型的艺术品种来制定不同的发展对策。我们一方面要鼓励那些贴近现代生活的艺术品种大胆探索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对国粹京剧等一些国家应该重点保护的艺术品种给予必要的扶持,要让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艺术瑰宝继续保持应有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