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五天四夜,辗转沅水南北,四记者接力跟踪
-这伙人天天不做事,傍晚时由中年妇女领着小孩到夜市上去卖花讨钱,有时还被打得要死
有人预测,从8月1日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在大街上晃荡无着的乞讨人员将会大幅度减少。
8月3日,常德市各级救助站挂牌成立并全面投入工作。然而运行多日,街头的流浪人员却没有出现大幅度减少的迹象。
无独有偶。连日来,常德晚报编辑部多次接到举报电话,反映在市城区步行街一带,形形色色的乞丐、流浪儿仍在强乞强讨。更有知情人指出,某些乞丐的背后隐藏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为弄清事实真相,常德晚报记者历时五天四夜,辗转沅水南北,先后追踪4种类型近10个乞讨人员。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城市里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那就是职业乞丐:以虚假的“悲惨经历”博得人们的同情,从而获得路人的慷慨解囊。
记者把这几日连续追踪的内容公布于众,期待有助于市民了解谎言背后的真实内幕,释怀善良之后的失落和神伤。
绝招迭出,三省乞儿汇聚步行街
8月11日晚7时,立秋之后的傍晚显得有几份凉意,位于市城区商业中心的步行街、武陵阁广场一带已开始慢慢热闹起来。记者按照市民提供的线索进入“岗位”蹲守,一处设在家润多门前,一处设在武陵阁广场前的珠宝城一带。
7时20分,行人逐渐多起来了。7时30分,记者等待的目标先后出现了,4女2男也准时“到岗”,“岗位”就设在离记者不远的地方。和记者设想的一样,两名安徽籍女子在过往的人流中,迅速选好一块地方,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取出一张用透明胶反复粘贴过的求助信,一张悲惨的“全家合影”,一张学校“辍学”证明。全家合影的背景是两间破烂不堪的土房,两位穿着破破烂烂的老人,然后是下跪在地上乞讨的女孩。
两人乞讨的方法很简单,一张凄苦的脸,半个代表谢意的叩首。从7点30分到8点30分,两女面前的纸盒里放满了零碎的钞票,面额5元至5角不等。
在与两女相距不到20米的麦当劳门口,两个湖北石首籍的小男孩也摆开了架势。与两女乞讨方式不同的是,他们乞讨的由头是父母重病在床、生命垂危,急需药费恳请帮助。摆在前面的道具简单些,一张类似的求助信,一张漏洞百出的医院病危证明,落款时间为2002年4月。
两男孩乞讨的动作夸张滑稽,过往路人鲜有主动投钱者,往往是较小的男孩见到单身女性或者年轻情侣路过时便贴身索讨,偶尔也有小小进账。
在家润多门前索讨的两女童只有10来岁,来自贵州凯里(后来得知),乞讨的原因和方式同前两女同出一辙,不同的是两女的膝盖下没有任何垫物,在石板上跪累了,便站起来活动一下发麻的手脚。
记者注意到,每隔半小时,便有一女站起来走向对面路口的角落里。记者跟进,发现3名中年妇女手提鲜橙汁,正给她补充“营养”。见记者走近,几人慌忙离去。
6名乞丐相继在9点40分“下班”,记者跟随在湖北石首的两名男孩身后,以期找到他们住处。9点50分,两男孩行至华都酒店旁,被两男三女迎头接走。
在他们落脚的电影招待所,记者看到服务台前的每日房价,每人每晚至少也要15元。记者随后赶往另一同行跟踪的贵州籍乞讨女处,在武陵大道大兴街口工行院内,两女被两中年妇女接入宿舍楼。
记者试图敲开她们的住处,但遭拒绝,同时关闭了屋内的电灯与彩电。11时50分,记者在武陵阁广场取车准备收工,突然在记者车前冒出两名约摸6、7岁的男孩,后有三名男子紧随其后,看样子,决不是本地人在此散步,其中一男子手中拿着一束竹枝,引起记者注意。正当记者停车、锁车准备跟踪时,却失去了目标,几个人消失在漆黑的江边。
惊险对峙,这伙人一看就不是好人
8月12日,记者把跟踪的目标放在先天晚上注意过的两个6、7岁的小男孩身上。记者估计这两个顽皮乞讨儿的背后,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他们。
晚上9点,记者来到诗墙一带。先到的同事说,这两个小家伙今晚刚露面,好像被打过。记者随后一旁观察,还是昨晚穿过的那身衣裳,老远就闻到一股酸臭味,两个小孩正围着诗墙外滩旁的一些夜市桌旁挨桌乞讨。
在近百人的夜市场内,给钱的几乎没有。有些年纪大的中年人偶尔会把桌上没喝完的饮料丢给他们。两人的一个神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当他们接过食物时,都要朝不远处的墙边看几眼,然后才犹犹豫豫喝饮料。
记者曾几次试图靠近这个角落,但总有几个中年男人和女人的身影疾速离去,让记者困惑。10点多钟,记者跟随着两个小男孩不停的奔波,往返沿江的露天夜市摊点。
10时20分,在步行街亮处,记者发现两个小孩子手中的钞票多了些,正准备放弃跟踪时,突然发现一中年妇女在一旁给一个较小的男孩打手势,这名男孩马上明白了意思,走到一名单身女性腿边,抱腿强乞,吓得这位措手不及的妇女哇哇大叫,在众目睽睽下,不得不掏了2元钱。
看到这招灵了,两个小男孩便轮流攻击过路的女性,引来一片喧哗声。11时,游戏结束了,两男孩各手捏一把钞票坐在地上喘息。11时20分,中年妇女打手势叫他们跟上,径直沿诗墙朝一桥方向走去。
记者和另两位同事相隔10多米也同时跟进,到达水文站时,中年妇女吆喝两男孩翻过诗墙,继续经人民医院向甘露寺方向走。快到甘露寺时,这名妇女突然领着孩子拐进左边的一条黑咕隆咚的巷子。记者3人刚进入约50米,发现3人不见了,3个吸烟的男子横站在记者20米远开外,借着住宅灯光满眼敌意。记者见状,也不动声色,佯装吸烟、谈话。对峙5分钟后,3男子才一步一回头的离开,钻进一栋民房内。记者决定撤离,等天亮后再说。
13日凌晨6点,记者3人决定再访甘露寺。记者到达这栋平房时,主人不在,早出卖菜了,老板娘在家里忙乎。记者说明来意后,老板刚好回来了说:在这里租住的三男一女二小孩,今天天没亮就走了。随后,老板领记者来到这几个人居住的房间,3张简易床,一大堆啤酒瓶码在墙角,屋里十分凌乱,还有些晾在屋外的衬衫没来得及收,显然是走得仓促。3本小学生课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湖北石首(不清楚)王小军三年级”,3本书已严重缺页。
老板说:这伙人天天不做事,傍晚时由中年妇女领着小孩到夜市上去卖花,有时打得要死,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记者问老板还有没有其他小孩。老板说今年刚住进来时,有四五个小孩,后来都走了,应该不是亲生的吧。临走时,一男子还告诉老板说到湘潭去了,过一段时间再来。
老板说这伙人一看就不像好人,下次不要他们住了。跟踪两个小男孩就到此打住了,他们从何而来,现在去了何处,他们打算就这样永远地“讨”下去吗?不得而知。在随后的几天采访中,再也没有发现他们的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