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18日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王旭明并不掩饰他对新闻发言人这个舞台的眷恋。对于自己失去的舞台,他只说了四个字:“欲哭无泪。”(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位风格鲜明、敢于直言的新闻发言人,在任职期间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言论,比如“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 “名校生养猪论”等,都曾经名噪一时,引起广泛争论。而王旭明本人,也因为这些言论而挨了不少公众和网友的“板砖”。按说,这只爱乱叫的“鸟”飞走,公众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但恰恰相反,一些公众和网友却对王旭明的离任表示了极大的遗憾甚至是留恋。
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虽然王旭明这几年爱“乱叫”,但是,这种“乱叫”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怪论、噪音和让人心烦,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思考,给了公众一个靶子,一个可以辩论的机会。他的“口无遮拦”,把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在媒体监督之下,成为公众辩论和思考的话题,尽管这可能并不是王旭明的本意,但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促进了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王旭明的一些言论尽管不一定恰当,但是其为人说话的率直和真诚,却一下子拉近了新闻发言人和公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他作为一个公职人员的亲和力,突破了一般新闻发言人中规中矩、无可奉告等“官腔”窠臼,吹出了一股清新之风。
没有了王旭明的“鸟鸣”,没有了更适合的辩论“靶子”,意味着公众可能同时失去了对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辩论和建议的机会,教育领域可能重新归于“安静”。这无疑是比王旭明的口无遮拦更糟糕、更悲哀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当王旭明离任时,才会牵动公众的视线。
部分公众对王旭明的离开表示不舍,这种关注告诉人们: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的能力,而不只是做一只规规矩矩的“报喜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