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照市民《公约》和《守则》内容,不少读者反映:在公共场所的喧哗现象影响着文明秩序——
“人造环境噪音”,请克制
奥运会日益临近,市民学习践行《市民文明公约》和《市民行为守则》。在城市硬件面貌一天一个样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文明面貌也成为关注焦点。其中不少市民致电本报: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公共场所拥挤喧闹的现象大为减少,但一些市民有时仍然会在公共场所做出不合时宜的扰人行为,影响着整体的文明形象。
公共空间:扰人者众
奥运会临近,加之又处于暑期,各种公众文艺活动都比平时有所增加,参观博物馆的,观看各类文艺演出的市民都比平时有所增加,在这些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空间里,一些市民大声喧闹的行为影响就非常不好。
市民陈小姐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反映:上周,她陪同外地来津的朋友去周邓纪念馆参观,当她和朋友仔细观看展品、聆听解说的时候,十几名年轻人走进了展览大厅,旁若无人高声对部分展品展开了讨论,虽然这些年轻人说的很多都是正确的历史知识,但在展览大厅里听起来却非常吵闹,让人心情烦躁。市民李先生更是在电话中表示:在一些特殊的公共空间里,不仅仅是一群人大声吵闹会给别人造成影响,现在经常可以碰到有人在电影院里大声打手机,在公共场所使用过大的手机外放铃声,甚至干脆把手机当成外放音响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到别人,甚至可以说这些都是“人造环境噪音”的一部分。
公交工具:喧哗很不文明
市民反映大声喧闹行为更为集中的领域就是公交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这些公共交通工具由于都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大声喧哗在别人听来更是感到厌烦。
昨天下午,记者在609路空调公交车上就碰到了这样一个场面:时值下午最热的时段,车内凉爽宜人,一些路程较远的乘客都有睡意,可在公交海光寺站两位妇女上车后,车内安静的环境彻底没有了。由于二人上车后只有车的前后各有一个座位,只好分开就座。而坐下后这两人竟然在车内一前一后地大声聊天。最后一位乘客站起来跟前面那位妇女说:“咱俩换换座,您坐这说来成吗?”车厢里才恢复了安静。通过对一些公交车司机的采访记者还了解到:公交车上经常会有拿着手机坐在报站器旁边大声和别人聊天的,弄得车里乘客连报站都听不清楚。
开放广场:请顾及别人
时值盛夏,傍晚不少市民都有散步乘凉的习惯,一些社区的广场绿地上也经常会有一些自发组织的文艺体育活动,这本来是好事,但不注意文明细节,也一样可能对别人造成困扰。
王女士家住南开区一处大型小区,小区内有一片空地,经常有些年轻人在上面进行小轮车和轮滑等等运动,本来看着孩子们滑行跳跃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有时候这些年轻人玩得很晚,还边玩边打闹并且用一些外放设备播放音乐,就让大家有点受不了了。同样一些在社区内进行早锻炼的“队伍”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大家一起唱唱跳跳的同时,一定要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在开放地带的活动,也不要影响整体上安静的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