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闻1+1》:新上海人,身份还是福利?
上海公布户籍新政,居住证可以有条件转户口,五道入户门槛引发争议,是该拓宽受益面,还是只盯高端人才?
全国中小城市逐步放开户籍管理,户籍制度改革下,上海户籍新政能否为其他大城市户籍改革提供启示,又能否引发全国连锁效应,《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要成为一个上海人有多难?这个问题在以前,答案是比登天还难,但是现在随着上海市推行了户籍制度的改革,难度系数下降了,但是仍然比登山还要难。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在哪儿上户口的问题,我们所有人的一个共同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再比登天、登山难,而让它成为如履平地呢?接下来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有关上海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解说:
这几天,在上海市的人才服务中心受理大厅中,来了许多咨询上海市居住证转户籍相关政策的人。
安徽汤小姐:
每个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希望有一个很安稳的家,如果我能够以居民的身份长期留在上海的话,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解说:
今年1月份,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长韩正在发布会上就透露了上海将率先松动户籍政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市目前有常住人口1900万,其中大约有600万是非上开户籍的人,占上海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能够有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上海人,这似乎让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非上海户籍的人感觉有了盼头。
昨天凌晨,上海市政府在网站上发布出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登陆网站查看。但却从试行办法列出的要求中发现,想拿到上海户口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试行办法中规定,居住证转户籍必须要满足五个条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七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七年;并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虽然许多媒体把上海这次户籍改革的动向评价为“打破了中国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坚冰”等等,但人们真正看到的却是,这扇大门只是有条件的向小部分人在开放,许多持有居住证的人都在忧虑他们真正能拿到户籍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近日在一家新闻网站开展“你认为转上海户籍哪个条件最难满足”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要具备中级职称条件最难满足。许多人表示,目前职称评聘多存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对于在上海占半壁江山的外企、私企中,很多并没有中级职称这种制度。而对于要具备职业资格认证的条件,也有许多人提出,他们从事的职业或岗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在等待着实施细则出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变指标管理为条件管理的户籍新政,对于真正意义上解决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障碍,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
其实我先要更正一个口误,刚才我在说话的时候,我说这是“户籍制度改革”,其实这更多是媒体的一种口误。我们注意看,上海制定的这个办法我们仔细看一下,它叫“为了深化本市户籍管理改革”,它和我刚才说的那个“户籍制度改革”看来不是一回事,它们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王锡锌(特邀评论员):
其实这次上海的改革,我想更多的是户口管理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在户口准入的门槛上做了一些调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它理解为新政。刚才其实您之所以把它讲为“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很多媒体都在讲这个问题,我想这表明了我们公众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强烈地期待。这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户籍制度改革我们今天一般都认为,它的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的户口一体化和统一化,在上海这里我们看到的其实主要是一个户口管理,更具体的说是一个户口准入管理的一些改革。
主持人:
这次上海户籍管理改革难道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吗?因为它毕竟让一部分具备成为上海市户口的这样一个外来人才成为了上海市户口的人?
王锡锌:
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刚才也讲到,它是对门槛的一些调整,这个门槛的调整就上海的目的来讲,它是为了吸引人才。其实这个吸引人才在2002年的时候,上海首先在全国开展了居住证制度,这次实际上就是将居住证实施来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而这一次吸引的标的或者说奖品就是户籍。
主持人:
您的意思我能不能理解为它这回进行的户籍管理改革实际上就是上次改革的一个升级的版本,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王锡锌:
通俗的说,上一次如果说我们可以比作绿卡的话,这一次是落户,所以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升级的版本。
主持人:
好,关于上海市推出的这个户籍管理改革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妨连线一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
张主任,你好。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你好。
主持人:
首先我们刚才在矫情这样一个词,是管理改革还是户籍制度改革,您怎么看待这次上海市推出的户籍管理改革,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张军:
因为对上海来讲,其实从50年代以后,户籍的问题比登天还难,成为上海人非常难。其实在过去两千年以来,我觉得在上海的户籍制度管理方面遇到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比如90年代末是用蓝印户口,那个时候主要是解决房地产市场低迷的那样一个状况。但是后来到2002年实行了居住证的制度,我想这个制度主要是解决当时上海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产业的转型,尤其是要建立航运、金融、贸易这样的中心,它需要大规模地引进人才,所以就用了这样一个所谓居住证的办法,2004年全部推开了。
可是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这个东西能够解决当时面临的这样一些户籍上的矛盾,因为大家理解的是说,居住证就是户籍。当时是认为这两个之间没有区别,可是在操作过程当中就碰到了很多问题,你拿到居住证的人生活在上海,他没有户口,比如小孩的读书问题、医疗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甚至于最简单的,比如一些高端人士他要出国,他要办签证,他要申请他的护照都要回到籍贯或者出生地或者他的户口所在地,所以这样就带来相当多的麻烦。
我印象中这几年每一次在“两会”期间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次市领导到浦东这样的地方,吸引了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去座谈,大家都抱怨现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所以我的理解,这一次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它是为了缓解在过去这么多年来的人才引进方面积累了一系列跟户籍发生冲突的矛盾。
主持人:
张先生,我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您,您怎么看把引进人才和奖励你成为上海市户口这样两件应该说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捆绑起来的这种做法?
张军:
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户籍制度在没有大的前提下,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它的户籍相对来说还是那么重要的一个前提下,我想把户籍制度作为引进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认为这个做法对于吸引到上海来工作的这些人来讲,能够在上海施展他的才能,进行创业、置业等等,我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比如在北美大家希望去拿到绿卡、拿身份,我想他们也想采取类似这样的办法,虽然我们说一个国家跟一个城市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所遵循的这个机制,在逻辑上我想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
您觉得这一次管理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会是谁?哪个群体?
张军:
我想从短期来讲,可能在上海,我想很多人可能会抱怨,因为毕竟我们的居住证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它不仅跟人才有关系,甚至于跟劳务,跟经商这些人都可以申请到居住证,可是这次我想是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主要是在人才引进这上面去做文章,跟它挂钩。这样以来我想首先大家看到说,首先得益的是高端人才。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个制度可能会对上海的本地,就是在目前的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它可能会缓解上海的,比如说在人才引进方面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它可能会缓解上海老龄化的程度,比如现在上海市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人,到10年以后就可能达到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人。所以开放这样一个口子,使他们能够借助这样一个转户籍的政策,我想可能会有一个连带的效应,就是更好地吸引流入到上海的这样一些人才,由于他是有一定门槛的,所以他在人才的引进这上面,我相信会更多考虑到跟上海的经济发展、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型如何对接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