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每谈及天津文化总是离不开河——无论海河抑或南北运河。作为一个“从水上漂来的城市”,河对于天津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今天的海河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联系或许不再那么紧密,但这种已经融入血液的基因已轻易无法改变:“作为由北京、天津通往大海的‘黄金水道’来说,它(海河)依然蕴含着极大的开发价值……”——罗澍伟

改扩建中的利顺德饭店
1863
“超五星”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利顺德
站在“利顺德”三楼房间的窗前,放眼望去是海河两岸繁忙的景象……近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利顺德和它面前的这条海河又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
1863年,英国人殷德森用他的全部家当600两纹银,在英租界内购买土地,开始建造饭店。“为了省钱,承包人从比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带)还远的地方买来土方……把它倒在地基上,晾干……很快,新的墙基打好了,开始建造房屋。”两个月后,一处简易的英式印度风情建筑出现了,殷德森给它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利顺德。源自“利以顺德”。
此后2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英国商人来到天津,租界内涌现出大量豪华建筑,其中也包括一座名为“环球”的饭店。相比之下,虽然利顺德“内部要比环球好得多,非常豪华舒适;但从外观看,由于多年风化,它简直成了一座低等饭店的象征”。这些都促使利顺德不得不进行改建,到1886年,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成为利顺德第一大股东,开始管理饭店。他拆毁了不合时宜的旧饭店,在旧址上盖起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明显英国哥特式风格的豪华宾馆。
据说,这是英租界最高的建筑,而能够看到“海(河)景”的房间也是最抢手的。德璀琳一心想把利顺德建成英租界最豪华的饭店,由于客房数最多,而由于采暖设备的限制,屋顶上也不得不竖起很多烟囱——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并不美观,但在当时也是利顺德豪华的标志之一。随后几年,德璀琳又在利顺德周边建了维多利亚花园和戈登堂等建筑。此后四十多年里,各国租界内的商人和官员都以利顺德为参照建造具有本国特色的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楼群。
伫立于海河之畔的利顺德似乎对名人特别有吸引力,孙中山、袁世凯、溥仪、梅兰芳……甚至连前美国总统胡佛年轻时也曾在利顺德小憩。“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善于投机的袁世凯、追寻统一共和理想的孙中山、被赶下皇位的皇帝溥仪,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几个关键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恰恰都经过了‘利顺德’这个十字路口。风雨百年,物得人之风华,就连饭店内的一桌一凳也都在慢慢积淀着历史的光韵,挂在这房间里的梅兰芳博士亲笔签名的剧照是他当年赠给饭店服务员杨世慈的。如今房间里的陈设一如当初,只大师已去。打开留声机,音乐悠扬中,你会渐渐迷失自己,戏梦人生,这座已经沉淀了足够历史的老饭店,明天又会经历什么样的故事呢?”
如今,已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利顺德将迎来史上第四次大规模改造——改造后的利顺德将恢复1886年建成时的风貌,重现当年老楼外檐,对其内部修旧如旧,保留老电梯、楼梯、壁炉等设施,名人套房等也将继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