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第十九届书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有关部门宣布,从今年4月至12月,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带头读书学习活动,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每年至少阅读3至5本图书。(4月23日《济南时报》)
这个“世界读书日”,有家媒体套用海子诗句,起了个漂亮的标题:《从今天起,做个热爱阅读的人》。这标题颇具“煽动性”:以前不读书没关系,现在开始读书就好。然而这标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过去我们并不怎么热爱阅读。山东省的“读书宣言”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假如大家一直热衷于读书学习,如今又何必集中开展活动,又何必下达读书指标呢?
如果嫌上面的描述过于隐晦,那么我们不妨用数字说话。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读书4.72本,比2007年的4.58本上升0.14本。虽然数字微升,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人均读书21本,日本是17本。令人沮丧的是,美国和日本的书似乎并不比我们的薄。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崇尚“诗书继世”的中国人为什么抛弃诗书?宣扬过“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有人说,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现状是应试教育所“赐”。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很多学生“被动”读书,而一旦不能达到“功利”的目的,便很容易使人放弃读书——这也是“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原因。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设法解决。借助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是人们常用的办法。而在有识之士的千呼万唤之中,中国的国家读书节也有望设立。对此,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是这样表示的:“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读书活动和读书节,对于我们重视国民阅读、推动国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们毕竟只是为人们提供了阅读平台和读书契机,是否真正热衷阅读、迷恋阅读,归根到底是个人的意愿。大家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他偏偏爱好酒吧里的颜如玉,这是他的自由;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但她面目可憎时宁可美容整形也不读书,我们也拿她没办法。逼得急了,没准还要惹出事来。
基于此,对于山东的“读书宣言”及其“指标”,我认为是用心良苦,用“药”也良苦,但收效未必见佳。有人问,领导干部每年读三五本书,这指标甚至游离在我国人均阅读最低线附近,要求怎么这么低?其实,三五本书已经不少了,如果实事求是,不夸口的话。而我更关心的,是这三五本书如何“落实”。首先,书是借是买?如果是买,买精装还是平装,公款还是自费?其次,怎样“考核”读书成果?是要求写读后感,还是出考题抽查?还有,看不够三五本是否惩罚,超额完成是否奖励?这些问题,想想就头疼。更头疼的是,如果某些领导干部为了读书达标,找些什么《厚黑学》、《赌术精选》来研究,并学以致用,那就太可怕了。
还是那句话,阅读终归是个人的事,勤于读书固然好,但前提是自觉自愿。站在公众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更多学者型官员的出现,但这样的官员不是三五本书能造就的,也不是一年半载能速成的。考察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合格,主要依据是他政治觉悟、品德修养、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而不是读书的多寡。为读书而读书,为达标而读书,也许能培养出好学生,但却培养不出好干部。所以,领导干部要多读书,指标就免了吧,这就是我的希望。(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