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廉租房会成为“贫民窟”的代名词吗?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政府在规划中将考虑廉租房的交通与配套设施状况;可以在普通商品房中配建廉租房;政府将通过建筑质量监管若干个程序来保证房子的质量。
由此表述可以看出,在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划中,并没有将廉租房与低质、劣质相挂钩,这一点应该讲符合了公众的期望。
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却是,从实际的社会功能定位上看,廉租房确实属于社会福利保障的范畴,理应严格针对低收入群体定向而建,其性质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建成高品质的住宅。所以,如何合理确定廉租房的品质定位,合理协调与商品房资源的配给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网友们对“廉租房是否会沦为贫民窟”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北京的一处知名廉租房——天通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该楼盘给许多人的印象是,更像一个远离市中心的孤岛,而且生活环境并不理想,一个细节就是楼道墙壁上布满了脚印和自行车轮胎痕迹,显见保障住房内生活秩序的相对混乱。虽然廉租房的服务对象是低收入群体,但显然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窝”,相关的城建设施和保障不仅不能寒酸,反而应该更加体贴到位。比如,低保人群中的残障人士可能相对其他群体会更多,他们恰恰更需要优质完善的生活环境。否则,廉租房的保障功能就无法发挥到理想水平。由此而言,国内总体社会保障住房的水准仍偏低,而不是过高。
在这一方面,我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值得内地借鉴。香港是世界公认的有效解决社会居住保障问题的典范,在这一地少人稠的地区,政府通过公营房屋制度解决了30%以上人口(约200万)的居住问题,可谓成绩斐然。据统计,香港政府每年都有6%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公屋的运营几乎完全由政府包揽,无怪乎有人将其公屋制度比喻为“化解社会各种矛盾、进行再分配的工具”。当然,公屋的居住条件还是与普通商品房有区别的。比如,一般情况下,四口之家只能申请到30多平方米的一间公屋。七至八口人的家庭才可以享有60平方米以上的三室。这说明,严格规范的审查制度保证了中低收入群体能够“体面地生活”,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公屋制度虽然保障前者,但是更倾向于后者。
同样,在建设部门与网友的交流问题中,内地廉租房的准入和分配问题也颇为引人关注。此前,“开宝马住廉租房”现象频遭曝光,这严重挤占了公共资源,减弱了廉租房的社会保障功能。有人甚至担心,若廉租房建设过好,这一问题会愈演愈烈。对此,齐骥此次表态称,在保障住房的准入环节,主要通过审查、公示。在城市里从居委会开始,到街道办事处,然后到区级、市级,相关部门都会进行静态的审查。表面看来,这一流程似乎比较缜密,但是是否能够有效杜绝寻租之手有待商榷。在香港的法律中明文规定,申请公屋如果弄虚作假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前,著名香港影星邱淑贞的丈夫就因滥用公屋资源的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香港政府甚至因此而成立“特遣队”,严格清查占用公屋资源的问题。可见,要杜绝保障性公共资源被滥用现象,法律的威慑力与媒体的监督职能均不可或缺。文/马红漫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