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由冯骥才最先提出倡议建立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明天将正式对外开放。冯骥才说,这座博物馆,将永久见证中国人民面对特大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一份继往开来的精神遗产
震后第8天冯骥才呼吁建地震博物馆
去年5月20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今晚报》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呼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的消息,当日就不断有新闻媒体争相采访。
“当时,有不少人问我,面对大地震,最要紧的事是抢救生命和救助灾民,为什么要提出建博物馆,我觉得有话要讲,于是接受了新华社的约稿,连夜写了文章《从未来着眼,考虑建立地震博物馆的若干设想》。”文章中写道,“我想,将来的汶川地震博物馆一定会为我们的后代永远地留下这个黑暗又光彩的今天;它将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继往开来的精神遗产。”5月21日,新华社刊发了这篇文章,许多媒体和网站进行了转载。
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记忆顽强与人性精神
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前往地震灾区视察,提出考虑把北川废墟建成一座纪念性的博物馆。之后,由冯骥才牵头的羌文化抢救专家小组赶往四川,经过实地考察后,把写出的一篇8000字的文章《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文化的建议书》报送中央,这其中就提到了关于地震博物馆的建设设想。建议书被给予好评,并纳入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冯骥才说,大地震博物馆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记忆着人类的命运及其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我还没有参观大地震博物馆,但我想很多细节应该是最打动观众的,比如那些生还的人们寻找亲人制作的纸牌儿,或许有的已经找不到了,博物馆应该更多地收集;还有抢救伤员被压垮的担架;我们解放军战士血迹斑斑的迷彩服……都是不应该疏忽的。”冯骥才说,博物馆收集到的各种实物都将是无言的记录,观众会从中受到精神上的震撼与激励。
抢救羌文化遗产《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明首发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冯骥才正陪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访欧洲。得知地震的消息,他立即打电话给家人,通过红十字会向遭受巨大破坏的四川绵竹民间艺术之乡捐赠10万元人民币。在带领专家抢救小组前往四川实地考察后,确定了中国民协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重心放在四川羌文化遗产的抢救上。此后的一个月,他为灾区孩子们赶写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并捐赠给灾区学生。
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了,羌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也初显成效。作为第一阶段抢救成果,四卷本大型画册《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将于明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这四卷本包括了神话传说、史诗长诗、民间故事、民间歌谣,都是首次公开发表羌文化重要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据悉,《中国羌族服装文化集成》也即将出版发行。
冯骥才表示,“羌族是我们国家古老的民族,在大地震中,羌文化遭受了灭绝性打击,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始终本着濒危优先的原则,因此对羌文化的抢救我们不会放手,灿烂夺目的羌文化会一项一项完整地整理出来,传承给我们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