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记者在本市河西区平山北道采访时发现,附近公园里设立了多处分类回收垃圾桶,但游人丢弃垃圾很少分类,现在不少“不可回收”垃圾桶外面的标志被擦除。垃圾分类到底难在哪里?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平山道公园内发现,公园里一些垃圾桶外标有“不可回收”的部分被擦去了,只留下“可回收”部分。据公园内保洁工介绍,由于游人很少按照标志丢弃垃圾,久而久之分类失去意义,垃圾桶便不再分类。
本市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桶外也都标明如何分类。但实际上,不同类别垃圾桶中垃圾大致相同,大多数市民扔垃圾不分类,分类功能形同虚设。
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可回收”垃圾桶中,堆满了饮料瓶、废纸片等可循环利用的垃圾,而“可回收”垃圾桶里却塞满了吃剩的面包、茶叶渣等不可回收物。
记者还发现,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也会将不同垃圾混合倒入保洁车中。当记者问及“垃圾为何不分类收集”时,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把垃圾收集好后,再装到保洁车上,然后送到垃圾转运站就行了。保洁车内没有垃圾分类装置,自然混在一起运输。
这位环卫工人还向记者介绍,即便人们都分类丢弃垃圾,饮料瓶、易拉罐、废报纸等可回收垃圾也早就被捡破烂的人翻走了,剩下部分也没什么回收价值。
记者就垃圾分类回收问题联系市环卫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人们的垃圾分类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推行垃圾分类丢弃还有一定困难。另外,在一些居民小区内拾荒者往往把垃圾箱翻得底朝天,给保洁和分类回收都带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