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功能饮料市场独领风骚的王老吉凉茶遭遇添加剂风波。卫生部5月11日上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王老吉凉茶中部分成分和原料确实不包括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中药材名单之列。(据5月1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根据媒体的报道,王老吉遭遇添加剂风波,其产品中有卫生部允许食用中药材名单之外的成分,这让人们不得不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因为,虽然王老吉的产品含有官方未经允许的成分,但这个成分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到现在都没有个定论,而卫生部官员的回答也同样是模糊不清的,这更让人们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姑且不对王老吉产品中所包含的未经允许的成分妄加猜测,仅就“添加门”本身而言,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却是值得企业与监管方共同思考的。
其一是,对于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而言,应该明白本行业的国家标准是什么,更应该明白国家允许添加的成分都有哪些,对于那些不在国家允许添加成分之外的东西,企业应该尽量少触及或是干脆就不触及。如此做,并非是要明哲保身,而是旨在通过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既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保护企业品牌的形象,同时更是对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最大关怀。
其二是,站在监管部门的角度,有关部门不能只是满足于扮演亡羊补牢的角色。虽然卫生部已经明确了哪些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但科技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要求卫生部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也该与时俱进,对那些新产生的添加剂,卫生部门至少应该能弄清楚哪些是可以有的,哪些是坚决不能有的。唯有如此,卫生部门的监管,才是真正的到位。
当然,在“添加门”事件引发的双重警示中,笔者以为后一个警示更需要有关部门反思。更具体而言,卫生部门不能只拿着一个几年前制订的添加剂标准来衡量当下的一切产品,而必须时时更新添加剂的大名单,合乎标准的列入,不合乎标准的坚决禁止,唯有如此,方能让类似于王老吉这样的企业才不至于莫名陷入“添加门”的风波之中,而有关部门又拿不出一个明确的处理意见。毕竟,公众不能依据监管部门“暧昧不清”的表述自行判断食品是否合格。(万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