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闻聚焦
18日傍晚,云南孟连县一中15岁的初二女生小艳(化名),被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之女、该校初三女生小思(化名)带领7名同校女生拖进厕所,打耳光、高跟鞋砸头、拳打脚踢,其间小艳嘴被强塞入从厕所里捡起的脏卫生巾,外衣被脱下丢进粪坑,整个过程长达10分钟,还用手机拍下视频。学校领导及打人学生家长日前赶往昆明,准备看望小艳、表达歉意。
据5月24日《京华时报》报道
各方声音
暴力与权力有多远
如果施暴女生的家长不是副县长,我相信这起校园暴力事件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这起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公众将矛头指向了施暴女生的家长,我认为这其实无可厚非。妈妈是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父亲是孟连一中的副校长,相对于受害者的弱势,施暴者相对强势的家庭背景会不会影响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处理的公正,这恰恰是公众的担心所在。
校园暴力的产生固然有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校园暴力的产生更源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财富差距的悬殊。从杭州富家子弟的飙车案,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富二代的骄纵我相信绝不是一种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由于父母的娇惯与生活的安逸使这种优越感无限放大。相对于富家子弟的强势,穷人的孩子产生校园暴力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关东客)
教育失败的例证
一个孩子或一群孩子惹出祸端,一味责怪其父母,意义并不大,尽管其父母都是教育官员。而这桩事件所以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却正因为身为教育官员的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不合格;而折射出的恐怕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与学生品行教育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很多地方、学校奉行的以追求分数、升学率、考重点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扭曲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淡化、甚至是放弃本该是居于首位的德育。只要有分数就会有一切,分数名列前茅就是好学生,升入重点、考上名牌大学,就实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家长皆大欢喜与“共赢”;这种价值取向之下,爱心、责任、尊重这些理念相比于成绩和分数,越来越无足轻重;而畸形教育培养出的一些孩子,因为冷漠、自私、无情、麻木,不懂法、不知道德操守,犯下太多令我们痛心却又不解的错误。比如,介绍或诱骗同学去卖处卖淫;冒名顶替别人上学心安理得;欺辱弱小不择手段,等等。
教育官员、校长、教师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失败,是教育失败的又一例证。(马涤明)
不必突出父母背景
任何被网络舆情放大了的公共事件,最好不要跟官员扯上干系,尤其是亲属关系,否则对官员的关注很容易盖过对事件真相的探询和思考。这次亦不例外——“网络暴力”情绪几乎一边倒,小思的家庭背景成了这种情绪的诱发源头,指责副县长子女教育不好何以胜任主管之职的有之,谩骂小思“衙内”做派欺凌弱者有之,更有甚者倡议对这个副县长人肉搜索、建议其主动辞职。
我无意为这位副县长母亲开脱,至少她负有不可推卸的家庭教育责任。但是,发生在一些中学生、青少年身上的施暴行为,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而表现出残酷、暴力一面的孩子们,既不仅仅局限于同学之间殴斗,也表现为诸如电子游戏等虚拟世界中的暴力倾向,而且与家庭背景不存在必然联系。
所以,孟连初中生施暴事件,根本上是目前一部分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反映,问题的本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熏染等等,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在根本上探询问题和破解之策,那么即使让这位副县长由于教女不严付出超高代价,接下来或许还会发生中学生施暴事件,只不过当事者的家庭背景更换一下而已。(燕农)
啥话也甭说,孩子没教养,身为国家教育部门的家长更是没水准,没道德。像这样的家长根本就不配在国家‘教育’部门工作,国之辱。还是回家把孩子教育好才有资格教育别人。

权利的背后就是暴力,二位一体

老子英雄儿好汉。正因为打人者的父亲是副县长,他的女儿才敢如此放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