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一些年龄偏低的孩子虽然还不懂得节日的意义,但已经多次在这一天收获大量的玩具。然而家长们没有注意到,没时间陪着孩子玩,只靠“玩具过剩”对孩子并无益处。
玩具过剩越来越普遍
“六一”前夕,记者在本市多家幼儿园进行了采访,其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的玩具超过30件,即使是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家里也堆着大量的玩具。记者在河西区一所双语幼儿园门口看到,大班的一个小朋友的背包里装着四件人偶玩具,而家里还扔着100多个玩具。在昆鹏小学附近,接受采访的二年级学生家长徐先生向记者坦言:“新玩具对于孩子只有几天热度,可他还总是不满意,常常吵闹着要买新玩具。”此外,记者从不少家长口中得知,因为玩具买得太多,又怕孩子某日想玩,不敢随便扔掉,只好堆在屋子里。但与家长的苦心相比,孩子们却常常是“喜新厌旧”。
玩具应与年龄相符
昨天,记者在大胡同、滨江道等商业区了解儿童玩具的现状时意外发现,不少家长看重的多是不符合孩子年龄的玩具。“现在孩子都早熟,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是仿真枪、PSP这些玩具,越刺激的玩具就越好卖。”一位经营儿童玩具的摊主介绍玩具的新变化。昨天下午,在大胡同玩具商城挑选玩具的五年级小朋友张浩告诉记者,现在同学们玩的都是游戏机和MP4、MP5等等,但他的父亲却坚持要带他来挑更适合他年龄的玩具。“孩子们缺乏分辨能力,我就担心一些成人玩具可能会让孩子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影响。”张先生说出了他的担忧。
送玩具不够“单纯”
因为临近“六一”,玩具市场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在滨江道一家商厦内,记者看到儿童玩具的价格均在百元以上,同时还有标价上千元的人偶玩具和数千元的儿童电动车。在购买的家长中,记者发现一对老人买了一个500多元的电动赛车。他们说,因为4岁的小孙子一直住在爷爷家,他们春节时买了一个布绒的玩具送去,孩子不喜欢,觉得寒酸。“六一”到了,尽管退休后收入不高,但他们为了面子决定要送一份“大礼”。与此同时,记者还遇到一对年轻人,他们表示买一件高档的玩具送给领导的孩子。听着他们讲述的购买原因,不禁令人担心攀比思想在儿童节里给孩子带来更坏的影响。
专家:玩具重在“玩”
社会学家郝麦收表示,现在孩子在家庭中都是第一位的,玩具过剩、玩具错位都容易引发“儿童玩具病”。成人的性格和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而且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都很强,“玩具过剩”容易让孩子感觉到玩具来得容易,不懂得节俭,甚至会养成浪费的习惯。不适合年龄的“玩具错位”也会导致孩子早熟,以致产生“角色”障碍。郝麦收说,玩具的核心其实在“玩”,一些家长虽然把玩具给了孩子,但却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不仅享受不到互动、交流所带来的真正快乐,而且有可能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他建议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的同时,还建议社会组织“爱心玩具传递”活动,用玩具将生活环境不同的孩子们连接起来,让玩具在孩子们当中相互传递,有益于培养孩子交流和互补,避免玩具过剩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