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眼睛一眨,请柬到了。眼睛再一闭一睁,请柬又来了……最近很多80后上班族都在办公室里互叹苦经。在通讯公司上班的杜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一月内他参加了11场婚礼,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为了应付频繁的婚礼,他都向朋友借了5000元,送出红包达10600元。“这样下去,我肯定是要疯掉了。”杜先生说,他现在甚至很怕接到朋友、同学的电话,生怕又是结婚邀请。(5月31日《钱江晚报》)
向结婚者送红包,俗称“随份子”。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人情活动。具有典型的互动与流动性。既代表了向新人的祝福,又可减轻婚礼操办方的经济压力。本是一种有利有节的良性举动。可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一些人对“随份子”认识的偏差,有人企图用钱来“拉关系”、“套近乎”,使得本来正常的人情交往过多地掺杂了不纯的成分,也使得“随份子”的红包越随越高,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大多80后参加工作不久,储蓄不多,既面临结婚购房,又要还贷。像杜先生这样一月内他参加了11场婚礼,向朋友借了5000元,送出红包达10600元的人恐怕不会是个例,也不会是随礼最高的。这种靠借钱随礼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弊病。我们不禁要问:当一个人为参加婚礼“随份子”的支出远远大于其收入的时候,这种“随份子”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情交往?
借钱“随份子”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随份子”背后的扭曲和疯狂!人们“随份子”很多时候是怀着一种攀比心理的,惟恐自己的“份子”随少了。其实这种心态下掩盖的是一种对朋友的不够真诚与坦诚。并不利于人际交往。但人们有时又很难跳出这种自我虚荣的藩篱。原因无外乎他人随礼带来的压力,怕自己被人孤立或看不起。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因为很少有人会真正在意你“随份子”的多少,至于主人,也会因红包是流动性的,更注重你来我往,而非多少。
同学、朋友结婚“随份子”要量力而行,万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因为你在祝福朋友和缓解朋友压力时,带来的却是自己的窘迫与尴尬,这不是你自己想要的,也不是一个真正做朋友想要的。最后套用“小沈阳”的话作为结束语。人生最痛苦的是:礼随了,还要借钱;人生最最痛苦的是:借的钱没有还,又要随礼了。所以不如,走自己的路,随自己的礼,让“虚荣”离我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