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了今年5月中下旬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
去年央行先后5次降息,除了拉动投资以外,就是为了促进居民消费。可是在经过5次降息后,居民消费意愿为何反降至历史最低?记者许佳
案例回放
钱还是省着花吧
徐小姐在本市某公司上班,中等收入。一向花钱大手大脚的她,却将每月工资的30%存定期。
小徐说:“今年过春节时,一个朋友被裁员了。他们单位还算半个事业单位呢,都没有逃过金融危机这一劫。这个朋友跟我很像,花钱一向大手大脚。但被裁员后,不能很快地找到新工作,连吃饭、租房都成问题。所以,她的情况给了我警示,钱还是省着点儿花吧。”
机构数据
资金大量回流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发布的《2008年天津市金融运行报告》也显示,资金大量回流银行储蓄。去年四季度天津市储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储蓄意愿持续攀升,选择“更多储蓄”合算的居民占比为48.3%,比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1月末,天津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并且持续增长,截至5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723万亿元,同比增长43.54%。
居民心理
自身收入预期不明朗
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所研究员称,现在人们不敢消费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其次,教育消费成本高,导致人们不敢消费;最后是房价太高,很多居民存钱都是为了将来给孩子买房。
该研究员分析,靠降息来拉动消费作用很有限。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本身用于消费的钱就不多,即使降息也不会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消费。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存在隐忧,所以也没有很明显地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人们不敢降低储蓄、增加消费的最根本原因,是对自身收入预期的不明朗。”中国税务学会理事、天津财经大学财政系教授刘植才说:“现在,就连经济学家也无法判断这场经济危机究竟何时结束,因此,经济何时好转不够明朗,对收入预期也不乐观,也就不敢在这时候过度花钱了。”
刘植才也肯定了国家出台刺激消费的系列政策:“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出台,或许消费会下降得更多。”
专家会诊
物价止跌回升后将好转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导致居民消费降至历史最低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居民对宏观经济不是很乐观,对未来预期不看好;其次,今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1.6%,连续第十个月下降,而且为6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PPI下降4.5%,随后3月、4月、5月CPI、PPI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存在通货紧缩迹象。
郭田勇称,在经济危机下,降息对消费刺激作用不明显。从理论上讲,降息后人们应该减少银行储蓄,但在通货紧缩的预期下,人们出于预防性考虑,往往会增加储蓄。
郭田勇说:“一旦经济好转、物价水平止跌回升,消费意愿会随之提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抱有不同看法:“人民银行此次发布的数据,只是调查了城镇储户的意愿,实际情况需要以具体的统计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