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9年,伊朗举行的新一届总统选举引发政治风波和社会问题,加之近年来经济政策导致民众不满,伊朗与西方国家又开始就伊朗核问题展开新的博弈,这一系列问题使伊朗面临内外严峻挑战。
内忧伊朗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今年6月举行的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是伊朗政坛本年度最引人注目、影响最深远的事件。这也是伊朗伊斯兰政权建立30年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选举。
首先,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不断。以前总统哈塔米、前总理穆萨维和前议长卡鲁比为代表的改革派在政坛元老拉夫桑贾尼的支持下,公开与被视为保守派的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抗衡,主要表现在艾哈迈迪-内贾德和穆萨维作为最具实力的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较量。在竞选活动中,改革派不仅猛烈抨击现政府的内外政策和行政方式,还大力宣传改革思想和方案,并鼓动群众积极参与选举。在艾哈迈迪-内贾德获胜连任后,改革派主要领导人多次表示将继续与新政府作斗争。
其次,保守派内部裂痕凸显。大选引发的政治风波尚未平息,围绕新内阁成员人选问题的权力斗争就在保守派内部展开。艾哈迈迪-内贾德将众多亲信和盟友招至新内阁,引起保守派内部不满,一些人甚至指责他无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权威。
第三,大选引发的抗议活动及暴力事件使伊朗伊斯兰政权陷入3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据伊朗媒体报道,共有13人在选后骚乱中死亡,近500人被捕。穆萨维凭借担任总理期间在伊朗民众心中留下的良好印象以及哈塔米的支持,在学生、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中赢得大批支持者,他们在总统选举结束数月后还不断举行反政府集会。12月上旬,大批穆萨维支持者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并在德黑兰大学及附近广场和街道与警方发生冲突。
此外,经济问题也是伊朗面临的一大难题。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就任总统以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日趋强硬,与西方国家关系持续紧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了经济制裁,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出台决议,使伊朗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伊朗国内通货膨胀率大幅上涨,2007年一度达到29%,2008年在25%左右,今年以来虽有所下降,但平均仍达17%左右。由此带来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以及住房紧张等问题引起许多百姓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