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贷款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传》
征信,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春秋时期的《左传》里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是可以得到验证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征信的存在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房贷、车贷、国家助学贷款、刷卡消费……现代社会,我们在享受提前消费乐趣的同时,不得不重视“个人信用”发挥的巨大威力。日前,“恶意透支”被纳入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因此,有着“经济身份证”之称的“个人信用报告”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如何做人”的问题,更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准则和日常生活品质。
业内访谈:
个人信用报告已被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成“经济身份证”,因为它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基本信息,还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向金融机构借款、还款等经济活动的情况。在经济社会,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一笔宝贵的个人财富。
老百姓对于个人信用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些人付出了一定代价才开始关注个人信用。”
良好的个人信用是财富个人信用报告已被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成“经济身份证”,因为它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基本信息,还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向金融机构借款、还款,开立结算账户以及信用卡使用等经济活动的情况。如今,贷款买房、买车,或者是向银行申请信用卡,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公民换取银行信任的有效证明。在经济社会,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一笔宝贵的个人财富。
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天津分中心负责人介绍,2006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的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它记录了2004年1月1日起个人的信贷信息,在此之前发生的、已还清的信贷信息不会被采集,而自2004年1月1日开始尚未还清或之后新发生的信贷信息,都会被纳入信息系统。作为全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首批试点城市,个人信用制度在本市启动至今已近4年时间,全市中资银行基本实现了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本市征信系统已收集了每一个借款企业和曾经办理过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业务的个人的相关信息,截至2009年11月底,个人征信系统已为854.3万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为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对个人信用的认识,近年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普及征信知识,使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征信;引导更多的公众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征信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老百姓对于个人信用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些人付出了一定代价才开始关注个人信用。比如,有些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但毕业之后并没有按合同规定履行还款义务,致使个人信用有了不良记录,在一段时间内,想办信用卡、贷款买房买车都不可能了;有些人由于自己一时疏忽,房贷少付了一些钱,不仅享受不了利率折扣的优惠,而且还要付出比别人多还几万块钱的代价;还有一些市民,信用报告里有了不良记录,在真正需要向银行借贷时,只能得到降低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甚至贷不到款的待遇。
个人信用报告是关于个人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目前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最多的是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已经成为其审核个人贷款申请、发放信用卡,甚至审查个体企业信贷申请的重要参考。
今年前11个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现场查询23535次,查询原因主要有“了解本人信用状况”、“申请贷款”、“为他人担保”、“异议申请”、“申请信用卡”等。据典型调查显示,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拒绝个人高风险贷款申请18001笔,金额54.2亿元。甄别潜在风险的信用卡申请10.48万笔。在帮助金融机构了解个人信用状况,提高审贷效率,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征信中心负责人介绍,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采集个人信用的渠道会更加多样。目前在部分地区,个人信用数据库已经采集了电信用户缴费情况,今后水电费、天然气等缴纳情况将会在信用报告中有所体现,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按时缴纳公用事业费用的行为积累成信用财富,以便更加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信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