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滨海新区很适宜居住,在这里我的家人可以享受教育、娱乐、餐饮等各种全方位的服务,感觉都很方便,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来自四川的张立伟3年前来到天津开发区打工,谈起在新区的生活他十分得意。其实不仅仅是张立伟,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感觉在滨海新区生活很惬意。这一切得益于滨海新区日益完善的社会事业。近年来,滨海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民计民生工作,注重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下大力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果。
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记者从滨海新区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滨海新区已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已得到快速提升。近年来,滨海新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基础设施,普遍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中小学现代化建设已经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引进了一大批特级教师和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显著提高了滨海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
近年来,滨海新区一直保持着社会治安全国最好地区的佳绩。塘沽新村街道被全国定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如今,和谐社区的模式如星星之火正在点燃整个滨海新区,居民也充分享受到了和谐安居的快乐。
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近年来,滨海新区不断创新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设计并实施了以绩效补助为核心的综合型社区卫生财政补助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机制,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医务人员服务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其收入就越高。这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为居民服务的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滨海新区医疗保健网络已实现城乡全覆盖。除发展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外,滨海新区还在着力发展大型综合医院,不断强化专科医院,使优质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此外,滨海新区以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五保供养为基础,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化体育事业开花结果
“滨海艺术节”、“塘沽海门艺术节”、“全国版画邀请展”、“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名家作品邀请展”……近年来,很多被天津市民喜爱的文化品牌全都出自滨海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使滨海新区进一步形成了崇尚和谐、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滨海新区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据了解,目前,滨海新区正在积极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启动实施了大沽口炮台、大沽船坞遗址和潮音寺保护开发工程,汉沽飞镲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市民休闲文化娱乐提供重要场所,相继建成了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塘沽大剧院、汉沽大剧院、大港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设施。
在体育事业方面,滨海新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大众性体育比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频频涌现国家级运动健将。先后培养出谭雪、张娜、王敬之等世界冠军,天津女排中滨海新区籍运动员更是占据半壁江山。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乒乓球擂台赛,第十二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国际女排对抗赛,国际蹦床邀请赛,全国女子排球锦标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超足球联赛,国家艺术体操、技巧、全国武术赛,“大学生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数量众多的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亦不断提速。据了解,目前,新区各地已分别开展职业技能、农村经纪人等专项培训,为农村培养大批的实用人才。
都市型渔农业繁荣发展,在建和建成设施农业7200多亩、设施渔业10余万平方米,畜牧小区数量进一步增加,总投资近5亿元的滨海都市型农业示范基地已经起步建设。滨海盐碱地生物治理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30多种耐盐碱植物投入示范应用,11个耐盐碱植物完成种苗繁育。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效显著,太平镇和“新塘组团”等被纳入全市第三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记者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