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青报近日报道了沈阳某中学设“道德银行”推出“人品币”的消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所中学制定了《人品储蓄明细及要求》,每名学生都有一个“人品账本”。在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人品币”的形式被量化。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道德银行”也可谓是有益的尝试。但是这种把道德量化的做法(近年一些学校很有这方面的倾向),也确实值得探讨。
“量化”的做法,科学精确,但也有应用局限,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精确量化。报道中说,“午餐时说话”、“上课迟到”、“服装不整洁”、“厕所内喊叫”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会被扣除“人品币”;而“在学校广播站发稿”,以及“考试进入前三名”,则会被认为道德高尚,获得“人品币”。考试成绩和是否在广播站发稿,怎么能和道德人品挂上钩呢?
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时候会犯一种错误,即:为了德育而德育。教育者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关键问题:德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是一种综合的、有机的、整体化的育人思想,而不是单独的、无机的、割裂的条条框框。教育者若是为德育而德育,学生们就会为得分而德育。那么就可能出现一种与初衷相悖的负面情况:当某个学生的道德分数足够多时,他也许就不那么注重“道德”了;当某个好事并不能带来“人品币”时,他也就不会去做了。
德育不是教育之外的单独一个东西,它就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之中。它更不是简单地“加减分”,而是环境润物无声的影响。把应试教育的手段用在德育上,无异于刻舟求剑。这样做,德育可能就“死”了。(东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