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图为魏国英在展示面塑作品。本报记者 游思行 摄 |
五颜六色的面团,在面塑艺人的手中很快就变成了腾云驾雾的孙悟空……这是很多天津人的童年记忆。作为民间面塑艺术的爱好者,天津市东丽区六十多岁的魏国英经过多年苦学,练就了这门“绝活”,用面塑为影视演员捏动漫造型,使这门民间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魅力。
学艺六年练成“绝活”
“太像赵本山了,要是帽子换成蓝色的就更像了。”近日,在南开区社区学院的面塑学习班上,学员们正七嘴八舌地赞叹着,并不时地被生动活泼的面塑逗得哈哈大笑。
六年前,魏国英开始学习面塑艺术。由于家住在东丽区,而上课的地方在南开区,魏国英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在路上。为了抓住明星的特点,形神兼备地塑造作品,魏国英看电视时格外认真,尤其注意明星的神态举止。为了更好地捕捉人物动作的精彩瞬间,魏国英还花钱买了DV机随身携带,这样就可以把经典动作记录下来,以便反复琢磨。
在逐渐掌握了古典人物、戏剧人物、动植物等各类面塑手法后,魏国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面塑艺术和动漫造型相结合,为影视笑星捏动漫面塑形象。经过两三年的反复练习,她才敢拿出自己的作品给人看。“现在无论是看到谁的照片,我都能在一个小时内捏出动漫形象。”魏国英一手举着一张朋友的照片,一手端着面塑向记者展示着。
传统民间艺术焕新颜
魏国英的师傅是天津大名鼎鼎的“面人赵”的儿子赵连生。赵先生说,他的故乡菏泽是“面人之乡”,全村2000多人有600多个面塑艺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艺,为了满足父亲将面塑艺术发扬光大的遗愿,他从1986年开始便在各社区学校、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普及面人艺术,如今学成徒弟已有几十位。
“现在的面塑艺术不能只捏才子佳人啊。”为将面塑艺术传承下去,赵师傅鼓励学生扩大面人艺术的表现内容,抗震救灾、奥运会等热点都是他们取材的内容。赵先生说,许多人认为面人容易裂容易坏,其实,现在的面塑工艺已有很大改进,采用软陶代替传统材料,光泽、手感不变的同时,不怕水不怕裂。(记者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