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哥本哈根大会一闹腾,好些人明白了什么叫碳排放。专家们在电视里喋喋不休谈生活,舒适但高碳的“非绿”,低碳却不舒适的“浅绿”,低碳而又舒适的“深绿”。不管这生活是什么颜色,专家们都认为既不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能和单纯的勤俭持家画等号。说白了,就是不能降低现有的生活水准。
愚以为,减碳低碳,不妨先从节约上试试。
所谓“高碳生活”多是富裕阶层的生活,不是吗?像参加这次世界大会的某外国名流,一人坐着180个座位的专机来开会,多大的“碳排放”?之所以引起众怒,因为花钱是你自家的事,碳排放可是大家的事。孟老夫子有句名言,挟着大山跨越大海,人做不到,“为长者折枝”,人都能做到。一掷千金的“高碳生活”不是不能变成节俭的“低碳生活”,“非不能而不为也”,不是做不了而是不去做。像前几日报道的英女王出行乘专列改为普通火车,仅花了几十英镑。她不是花不起这钱,而是一种节约,更是靠拢低碳生活的一个姿态。
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确,吃粮吃油不必掰着手指掐日子了。只说吃饭这件事,到酒店到单位饭厅走走,敢说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未吃净,大量的饭菜成了泔水垃圾,增加了垃圾的负担,还浪费了许多资源。生活提高了,糟蹋粮食的本事千万别提高,“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
地球已向全体地球人发出警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一掷千金的豪富,还是居家过日子的百姓。国家有减排的大政方针,“高碳阶层”日益被公众舆论监督。作为芸芸众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有了这种节俭意识,就等于强化了惜物意识。古代的中国认为惜物就是惜福,节俭必有福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必勒紧裤带,也不必从牙缝中挤,只要该用则用、该吃则吃,不随便浪费,节省的那些、没“扔掉”的那些其实就是节约。减碳从身边做起,从节约的点点滴滴做起,用温总理的算账法,虽然很小很小,但乘以13亿人口,大得谁算得清?(姜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