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铁道部就2010年春运在北京南站接受3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采访。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应了“东莞站长被免”等热点事件,并表示实名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王勇平称,实名制会不会在全国推广,最后的结论要由社会各界、特别是亲身感受过实名制的旅客朋友,作出自己应做的结论。(据2月8日《京华时报》报道)
近几年来,不少公众呼吁实行实名制以维护购票的公平公正,而铁道部门多次坚定地表示:实名制不可行,并列举了一大堆理由。现在不但试点了实名制,而且表示要问民意,无疑是一种进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面对民意洪流和运输矛盾,铁道部门该妥协时必须要妥协,让民意来回答实名制是否可行,显然要比部门决策更民主更合理。
但笔者看来,实名制问民意固然值得肯定,但调查民意得出的结论是否真实、准确,让人有些担忧。首先,是否能调研到真实的民意让人担心。事实上,由多数人来决定实名制是否可行,并不意味着合理。这是因为,实名制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交通工具比较单一、购票渠道匮乏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而经常性有条件代表民意的群体往往并不是弱势人群。之前,不少法规出台前都在征求民意,但表达意见者多为非弱势人群——他们能代表弱势人群的意见吗?显然不能,因为不同人群的经济基础、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泛泛地向社会征求民意,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非弱势人群代表了弱势人群的意见。在我看来,实名制是否推广,调查对象主要应该是弱势人群。实名制所征求的民意,不是宽泛的民意,而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换言之,实名制问民意,必须防止“伪民意”。因为非弱势人群不仅购票渠道选择多,而且对出行方式选择也多。
其次,问民意的前提是实名制试点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如果实名制试点的设计方案欠合理,细节设计不周密,必然影响到旅客对实名制的感受和认同,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民意调查结论。显而易见,第一次试点实名制是摸着石头过河,方案不可能很完美;即使设计方案很完美,但能否有效执行也是个问号。因此,我认为从第一次试点情况来评判实名制是否可行,有些轻率。
在我看来,无论是实名制问民意,还是政策法规问民意,都是重视民意、推崇民主决策的体现,但问民意不是走过场,必须要问到真实的民意,并把真实民意纳入决策中。如果征求民意的对象不准确,或者问民意之前相应的安排不合理,结果就变成了少数非弱势人群代表了弱势人群、多数人的意见,这就叫做“被民意”。(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