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报道,温家宝总理近日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代表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在谈到大学建设时,温总理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温总理不止一次地发出过培养大师的呼声。大师哪里来?从大学来。大学本该是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地方,而如果被官本位思想和拜金思想所占领,那么大学就必定失去他自己的定位和理想,大学也就不成其为大学了。
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认为,建设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改造社会与国民,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理性和更少的犯罪。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深受洪堡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那时的北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标杆和一座山峰。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大师可不是现在一些人自封或互相吹捧打造的)涌现出来。胡适更主张,“应该继续注重为国家培养基本需要的人才,不必赶在人前面去求眼前的‘实用’。无用之用,知之者希。若吾辈不图,国家将来必蒙其祸”。
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有人文理想,这是大学应该占据的道德高地。而我们现在一些大学,不缺钱不缺楼不缺人数,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点。“无用之用”无人理睬,大家都拼命追求“实用”,致使拜金主义严重。另外,一些大学以及学者的官本位情结也相当严重。动不动就琢磨自己是什么级别的人,怎么可能研究得好学问?怎么可能给学校带来为探索真理勇于牺牲的正气?如果大学精神屈服于官位和权贵意识,那么所带来的只会是大学精神的畸形甚至毁灭。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曾提出,学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应该讨论政事,还要监察官吏、指导舆论、代表民意、教化天下、纯化风俗。“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他所指的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因为其时并无现代大学;而且他所认为的学校也过于理想化和完美化。但他所指出的学校之意义,则是很对的。特别是想到他所处的朝代和时代,能够提出错与对出于学校、连“天子”说了都不算的观点,真的很让人感叹和赞佩。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这个“要命”,不只是大学本身的“要命”,更有民族文化素养以及民族未来的“要命”。因为大学身上所负载的,绝不是发表几篇论文的责任,而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一种民族精神、涵育一种历史传承的重担。(周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