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2月15日,天津重庆道55号庆王府等6座五大道小洋楼对外开放,当天共迎来了北京、辽宁等地的第一批游客计200多人。天津市金翼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张振东介绍,今后,小洋楼将在每周六日向游客预约开放。
本期,我们便带您走进津城庆王府——一座中西合璧式洋楼花园,这里曾经的主人是被称为“最后一代庆亲王”的爱新觉罗·载振。同时,一同走进您视野的还有京城的恭王府,为您开启“半部清朝史”的大门。
津城
庆王府邸观中西
庆王府将中西方的建筑完美融合,这是座带地下室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外檐以青水墙为主,一楼大厅地面及内外回廊的地面,均为铜条镶嵌的磨石。内外檐门窗镶嵌着绘有山水花草的磨花彩色玻璃,房间顶棚为鹤形、蝙蝠形等石膏雕饰。
穿过门厅,眼前是座“带盖儿的四合院”;这里有来自比利时的穿衣镜,德国造的暖气设备,意大利的吊灯,也有出自津门“砖雕刘”之手的木雕屏风,来自紫禁城的琉璃瓦,一、二楼的列柱式外回廊,采用中西合璧的柱式,黄、绿、紫三种色彩的六棱柱体琉璃栏杆。这里的很多东西,80多年来未曾改变。
曾经住在这里的并非昔日清朝鼎盛时期的皇家贵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太监小德张带着从宫里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跑到天津租界,亲自设计修建了这座豪华建筑。1925年,载振携家眷迁居天津,他一眼就看中了这座新建的洋楼,买下来后居住直至1947年离开人世。
载振曾积极参与新政,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历任镶蓝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管理火器营、正红旗总族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立宪,改革官制,又任农工商部尚书要职,当时的载振年仅30岁,可谓少年得志。而辛亥革命后,载振迁居天津,居津期间,投资买办高星桥新业公司兴建的劝业场、交通旅馆等实业项目,用以维持生活开销。从此远离政治从事商业。
走在重庆道上,很容易认出这栋高高的灰墙,而留给人更多想象的是大门内的小洋楼和别具特色的园林,走在庆王府中,脑中是导游对于王府生活的描述,戏台,私塾,大厨房,成衣处,大戏台,仿佛时光穿梭般带游客回到往昔。一墙之隔,墙外的高楼、霓虹灯还有穿梭的人们与高墙之内静谧的王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王府,我们忘记了都市的喧闹与繁华。
繁华中,我们感受着历史的远去。(文/皮皮)
京城
恭王府宅听清史
阴冷的太阳没有一点温度,后海的湖面已经结冰,鳞次栉比的酒吧也尚未开张,不过这并未妨碍众多游客的高昂兴致。从后海西北沿顺着湖向南走到前海,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夺人眼目的三轮车取代了明清北京城最繁华的闹市,一直延伸到柳荫街的恭王府内。
这一片儿福地自元以来一直是王公大臣安家置业的集中所在,清王朝也不例外,醇王府、庆王府、涛贝勒府、罗王府等都靠着这什刹海,而这当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眼前的这座宅院——从乾隆朝的和珅宅第、和孝公主府,到嘉庆、道光朝的庆郡王府,再到咸丰以后历经四朝的恭亲王府,它走过了两百多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如今这座宅院以宁静的姿态,向中外游人诉说着历史的年轮。
这是记者第三次走进这座宅院。第一次来这里是纯粹的游玩,当时还只有后面的花园开放,听说这花园像极了《红楼梦》中所说的大观园,而我也傻傻地以为“竹子院”就是书中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在竹林中间着实为林妹妹神伤了一回;第二次踏进恭王府是2006年府邸大修期间,我和众多古建实习的同学兴致勃勃地攀上正在重建的银安殿梁架,看梁柱枋额重新搭在一起,瓦当脊兽重新覆盖在屋顶之上,颜色、彩画渐次掩盖住原木的本来面目,一座大殿从被焚毁的原址上拔地而起;第三次站在恭王府面前,它已经被恢复成最盛时期的规模,并且那些崭新的油彩已经风晒雨淋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左中右三路多进四合院加上横贯东西150多米长的后罩楼以及后面独具特色的后花园,这座清王朝保存最完整的王府重现昔日盛景。
如今,恭王府广开大门,游客络绎不绝。不过,在这背后,是那些为恭王府修缮和开放日夜操劳的人。2008年8月,随着修缮的完成,恭王府府邸首次向公众全面开放。那些殚精竭虑、为恭王府开放工作操碎了心的工作人员,想必也会一身轻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