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到了学雷锋日。
学雷锋的口号仍然很响,但实效与口号响亮度相比仍有差距。“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早在多年前就成为顺口溜。连每年学雷锋主体的学生,对这位“叔叔”也挺陌生的。曾有报道说,记者在郑州街头调查100名小学生,近五成不知道雷锋的故事,有些学生还以为记者在打听某人,一脸茫然地说:“我不认识他,你还是再问问别人吧。”中新社一篇报道称,有记者随机调查,发现近六成学生不知雷锋是何许人。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红军战士,还有的竟说是工作认真的售货员。
把过了街的老太太再扶回来重过一遍、免费修车理发出诊擦护栏,如果年年只有这些东西,“学雷锋”就难怪成为一种形象工程了。把雷锋高高地供在上面,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真人”,那么向雷锋学习就势必会流为形式。
所以雷锋一定要走下来,走进时代中,走进普通人生活中。昨天《法制晚报》报道,“时尚女孩儿最爱的红色高帮帆布鞋上,却写着“雷锋”两字、画着雷锋像……随着3月5日学雷锋日临近,记者发现,在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带有雷锋元素的文化货品摆上货架、橱窗的显眼位置”。一位店主说,“无论是时尚的新产品,还是经典怀旧的老物件,只要沾了雷锋的光都受欢迎,并颇受顾客青睐。”
这给了我们启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其实可以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时尚元素”,未必不能把他“产业化”。借助现代商品社会的力量,把雷锋的精神和现代的商业社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推动雷锋形象和精神内涵的普及,效果恐怕比每年为做好事而做好事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