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并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从政权巩固、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强调反腐倡廉,既振聋发聩也足见政府决心之大,而从虚心接受人民批评,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到创造条件接受人民批评,必须倾听群众呼声,政治文明更进一步。当人民大会堂内掌声热烈响起,新华社记者就此形容说,“政府的勇气与群众的期盼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至于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仍可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寻求答案。温总理说,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是常说的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而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另一段中,温总理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至此,创造什么条件的问题就可以回答了:一则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二则靠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这可视为上一周温总理类似表述的一脉相承和进一步解读。当时,在回应网友“为什么管不住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时,温总理明确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两个条件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更重要,那只能说是后者,因为后者是前者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这也是对温总理重温毛主席“只有民主才不会人亡政息”论断的最根本诠释。
考虑到此乃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和黄炎培论及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周期律的一段话,就有必要举一下封建王朝人亡政息的例子,而没有比明王朝更为绝佳的例子了。想那开国皇帝朱元璋苦孩子出身被逼走上造反之路,最能理解贪污腐败对江山社稷的白蚁之害,特别崇尚严刑峻法,重典治贪。《大明律》乃至亲自撰写的《大诰》显见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甚至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罚处置贪官;言官弹劾制度、厂卫特务制度以至鼓励乡民绑缚贪官进京告御状等无所不用其极。然而,他穷其一生也没有根除贪官现象。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人未亡,政已息,封建帝王的哀叹令人唏嘘,然而并不值得同情,因为造成悲剧的恰恰是皇帝自己:官员的权力来自君授,并不需要对人民负责!朱元璋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所谓历史的局限性使然。可是现在不同了,我们懂得了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得自于人民赋予的道理,并将这个道理写进了神圣的宪法。政府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是受人民委托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机构,而人民对自己的“公仆”和“勤务员”有批评权和监督权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这种权利伸张得还不够,必须不遗余力地发展之、扩大之。果如是,就能实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目标。 (宋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