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天津 > 都市新闻 正文
关键词:

 
  修葺中的常德道51号,铜质门牌不知哪儿去了。
 

  档 案

  过之翰旧宅

  常德道51号

  特色: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楼房。外檐通体水泥饰面,筒瓦坡顶,挑檐。设有地下室,平面布局舒适合理,严整对称;建筑立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构图,比例协调,线脚丰富细腻,典雅而又温馨。

  过之翰对于常德道51号的那座小洋楼而言,只是过客。尽管,他是这栋房子最初的主人。凡在五大道盖屋买房的人,一般都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至少是一段时期内的落脚点,总会在漂亮的小洋楼里度过一段日子,但在过之翰78年的人生中,在天津小洋楼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十天。在这十天里,过之翰与他的全家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避难。而把家人都安置在天津后,他又与长子过家芳离开了这里,开始了又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几十年后,这里已变为一个单位的办公之地,站在这座典雅的小洋楼面前,无法想象,那时的过之翰一家,如何从乱世的北平来到安宁的天津英租界。而那对英雄的父子俩,又是如何走出安宁的小洋楼,回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

  过之翰(1887-1965),字觐宸,楚村乡大过庄人。宣统三年(1911年),入南京陆军讲武堂,参加同盟会。曾参与讨伐张勋,升炮兵上尉。后任冯玉祥部十六混成旅军需官。1926年,任国民联军总部军需处长。后任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需处长,力主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委员,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1965年病逝。

  从北京四合院到天津小洋楼

  毛家湾是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大街路东的一条胡同,从前,那里有个五进院子的私人庭院,院内有假山、车库、书斋;还有太湖石、水池、舞厅,是当时典型的政府高级官员公馆。其中的两个院子是过之翰一家的房子,在来天津之前,他们就住在这个北京四合院里。

  这个豪华的住宅是过之翰从潘复手里买下的。过之翰的三子过家武曾回忆,1936年初,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潘复病逝,潘家要卖掉毛家湾的房子为潘复办丧事。那时,过之翰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及冀察绥靖公署财务处处长。此前,他们全家住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大七条,据说那里既偏僻又不通电话,生活很不方便。得知潘家要卖房,过之翰就去看了看,觉得不错,就决定买下来。考虑到他买了房后,潘夫人及子女还要另外买房搬家,于是,过之翰决定只买正院和东院,将西院留给潘夫人住。过家武记述,那时父亲买这套房子的价格是一万五千元。

  垂花门与假山环绕的北京四合院并没有给过家带来一段长久的安生日子,一年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遭遇劫难,北京进入抗战时间。那年7月,第二十九军的将领们开始纷纷将家属转移到天津,过之翰也跟随同僚宋哲元、张自忠等人把子女送往天津英租界的科伦坡道,就是现在的常德道51号。当初,过之翰在天津预置这处房产,只是想以备万一。没想到,当战争硝烟真的开始弥漫时,这里果然成了过之翰唯一可以安置家眷的地方。惊魂未定的过家子女,在宁静的天津小洋楼里,得到了一份难得的抚慰。

  十日后,过氏父子离开天津

  在目前能找到的资料里,已很难看见当时过之翰来到天津的情景。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当时过家来天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过之翰在天津的家中又是怎样地来去匆匆。不过,记者还是在他的儿子过家武写下的一份材料里推算出,过之翰在天津只停留了十天。过家武回忆:“我父亲于7月18日当天把我和弟弟、妹妹送往天津英租界。我在天津目睹7月28日二十九军第38师与日军军队激战的实况,而我父与我大哥过家芳则于7月28日晚随宋哲元撤退到保定,宋哲元立即委任过家芳接佟副军长所兼遗缺,任二十九军军训团团长,正式编入战斗序列。”

  由于是逃难,过家在离开北京时仓促无比。过家武说,那时,他们只带了些随身衣物,家具、行李、书籍、字画都原封不动地留在了那里。在日军侵入北平后,这栋房子被查封了。而他的母亲和姐姐也没有和他们一同到天津,她们先住进了东交民巷的一家医院,随后,才和难民一起到了天津和他们聚齐。而此时,过之翰和长子过家芳已经离开天津了,过之翰一家在天津的小洋楼里始终没有团聚。

  过之翰与长子离开天津后,便随军作战,父子俩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抗战。在他们转战全国时,他们的家人正在天津的家中日夜祈祷战乱中的父子俩能够平安。一年后,过之翰所在的第一集团军番号被撤销,所辖三个军被蒋介石分别调往各战区。

  过之翰见国难当头,蒋介石仍然排斥异己,于是决定去香港隐居,他在天津的大部分家眷也因此离开了天津。只有次子过家斌夫妇留下来看守房子,不过,1940年,过家斌将房子卖掉也离开了天津。过之翰一家在天津的日子从此成为这座小洋楼的历史。

  后来,他们的日子……

  自那日离开天津后,过之翰和过家芳父子俩的人生就充满了曲折和变幻,也是那段特殊的岁月,成就了这对父子的传奇。过之翰先是负责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财务军需工作。作为抗战时期一支军队的总管,过之翰那段时间为保证军队粮饷、军械的供应,多方奔走,辛苦异常。后来,因为对蒋介石不满,过之翰辞职去香港隐居。但隐居的心愿却被日军特务几次打乱,他们劝说过之翰去南京汪伪政府任职,过之翰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回到了上海。从这时到新中国成立后,过之翰便一直在上海生活。

  关于过之翰在抗战时期的事情,记者还从上海的文史研究者那里得知,他曾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支持过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据说,北伐战争时期,过之翰与国民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共产党员刘伯坚一起工作,曾多次掩护他们的革命行动。抗战初期,中央北方局通过过之翰,在反省院安插了一个进步人士担任管理员,协助狱中共产党人早日获释,过之翰在期间起了很大作用,但具体情况因其后人没有见证,所以,我们如今也无从了解了。

  而他的长子过家芳在离开天津后的人生更是传奇无比。他成了一位抗日名将,在一次战役中,时任第29军副营长的过家芳举着大刀,冲进一个设在小寺庙内的日军指挥部,一连砍死了15个鬼子,带回来的日军脑袋一共有600多颗,其中日军军官的脑袋一共63个,最高职位是大佐,没带回来的不计其数。也因为这样,他成了那首闻名于世的抗日名曲《大刀进行曲》人物原型。在小说《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过家芳一只手拎着大刀,飞身跳到炕上,一把掀开了被子。被子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鬼子兵缩在被子下,瑟瑟地发抖着!战士们看了眼,问过家芳:‘副营长,怎么办?’那个少年鬼子兵,蜷缩在被子中,不断大声的求饶着。看着少年鬼子嘴唇上软软的绒毛,过家芳皱了皱眉头,举起的大刀犹豫了几次没有落下,他回头吩咐道:‘去,派人把他当作俘虏送回去!’”

  几经硝烟,这对传奇的抗日父子终于走出了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定居上海,各自有了职务,此前那些人生离奇都已成为往事。只是,在过之翰70寿辰时,他的好友章士钊赋诗祝寿,过之翰的一生在几句诗句中又重新浮现:“三十年前未了因,忆从离乱掌经纶。平生谨慎同诸葛,到处遮留似寇询。重见百龄元上客,原来一个有容臣。南长街畔宫墙侧,每瞰栖鸦欲敛神。”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