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0元/平方米、19687元/平方米、18257元/平方米——这是统计部门、我爱我家、链家向媒体通报的本市6月份二手商品住宅和二手房均价。对于“打架”的数据,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阴阳合同是主因之一。(8月4日《北京晨报》)
统计数字水分大,不是“被增长”,就是“被下降”,令政府统计公信愈发不堪;背后的真实原因无非——
一是根据需要出数字,有人需要“增长”,统计数字就“被增长”;有人需要下降,统计数字就“被下降”。说是“潜规则”,实则是地球人都知道。只是尚不知道,这一次二手房均价“被下降”是出于谁的需要?
二是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里编数据。不深入调查,将层层上报的数据汇总,或是“参照”,就得出数据,那么数据准不准,恐怕连统计官员自己都不知道。北京二手房均价的“官方”数字大大低于“市场”数字,统计部门解释说是“阴阳合同造成”的;说来说去,还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统计数据的失真为何偏偏是“向下”失真,而不是“向上”——“被涨价”或“被不降”呢?房地产调控以来,一边是开发商的集体坚挺,一边却时不时曝出价格松动、打折促销、楼市开始走低的消息;而记者、买房人亲赴各楼盘打探来的消息却总是空欢喜一场——“假摔”。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称,这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以“调控已见成效”或“初见成效”忽悠决策层。(摘自《法制日报》)(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