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诗人庞垲的这首诗讲的是农历七月十五人们祭奠逝去亲人的习俗。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根据习俗,人们会在这天以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为了倡导文明祭奠,本市昨夜有上万名移风易俗疏导员上路劝导人们在指定的焚烧箱烧纸。可马路上乱烧纸的依然不少。对祭奠亲人的传统民俗,怎样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的风貌,确实是个难题。
这些年,每到清明、中元节和农历十月初一,文明祭奠就成了有关部门上下动员的大事。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绿色、低碳观念的深入人心,墓葬、祭奠等传统仪式日益简洁、文明、现代。以前讲究“入土为安”,现在认可植树葬、海葬、水葬等环保葬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扫墓大多放鞭炮、烧纸钱,如今手捧鲜花一样寄托哀思,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建一个墓园怀念亲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与逝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毕竟,民俗起源于生活,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生产发展水平和生活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民俗中注入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习俗,而不是单纯地重复过去的节俗,才能使民俗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所有的民俗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而不能新陈代谢,丧失了生命力,就吸引不了青年人,而青年人如果不参与,民俗的“寿命”也就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