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加息,中国出人意料的“给力”一击,着实让全球市场吃了一惊。政策一出,国际石油、黄金和农产品价格出现“恐慌性杀跌”,全球股市大幅回落,市场震动不小。意外是必然的,在美欧酝酿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俄罗斯、日本维持低利率不变时,中国选择时隔三年首次加息。国际市场有点错愕,有点纠结……
其实,说意外也并非意外。中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通胀、房价问题。面对恣意狂奔的中国楼市、一路飙升的物价,面对血汗钱在银行里不断贬值,加息对中国百姓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揪心日子该结束了。外媒评论说中国不再玩玩具枪,摆出了抑制通胀的大炮。
这次加息,外媒给予了高度关注,或赞扬,或疑虑,或担忧。他们赞扬中国加息是抑制通胀的明智之举;也疑惑中国经济会否放缓,担忧是否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其实,我们可以借用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的话回答:中国加息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回归正常模式过程的一部分。
央行加息突袭全球市场惊吓不小
加息大棒还是落下了。
猜测数月之久,在较多分析师认为中国不会或不必加息的时候,中国央行终于启用利率工具。这是中国时隔34个月后首次加息。
至此,中国成为继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之后又一个加息的主要经济体。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仍然维持低利率,美欧正在酝酿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国家统计局:CPI创23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6%,创下2008年11月以来的新高。CPI涨幅继续走高部分解释了央行日前的加息原因:抑制物价上涨。
与同属新兴市场的其他国家参照,中国的CPI涨幅相对较低。巴西9月份的CPI涨幅是4.7%,俄罗斯是7%,印度8月份CPI上涨9.9%。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国内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说明国家在管理通胀预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有效的,也是得当的。
石油、黄金经历“恐慌性杀跌”大幅回落
经历了因19日中国突然加息的消息影响而普跌的国际市场,20日从“惊吓”中缓过神来,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主要股指早盘高开。市场原先恐慌的中国经济增长因加息而受影响,经过一天的杀跌,市场人士认识到在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实施在即的预期下,此次中国加息不会根本性改变大宗商品需求。
国际黄金期货价格20日早盘,小幅高开,截至发稿时,上涨0.5%。国际油价在20日的亚洲盘市场上重新回到每桶80美元上方,路透社分析为此前因中国加息而引发的跌幅过大。国际油价也大幅回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收报每桶79 .49美元,跌幅达4.3%,创2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国际金价也创下7月以来的最大 日跌 幅。 伦敦 金属 交易 所(L ME )基本金属期货价格19日普跌。
此前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以石油和黄金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连续走强6周,黄金价格更是自今年全球经济复苏以来节节攀高逼近“千四”时代。
巴克莱资本分析师认为,19日商品市场的全线下跌是对中国意外加息的下意识反应,现在投资者开始冷静下来,分析加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并认为此次加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有限,不会根本性地改变原油需求。
外汇市场受牵连避险情绪推高美元
外汇市场也受到中国加息的巨大牵连。避险情绪推高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则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 .6754,较前一交易日大幅走低201个基点。对欧元、英镑中间价大幅度增加1200基点以上。而美元走强。不过20日美元有回归“正常”疲弱的趋势。纽约汇市20日早盘美元则全线走软,因投资者不再将中国的加息行动视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负面消息。早盘电子交易系统显示,1欧元兑1 .3866美元,19日尾盘报1 .3730美元;1美元兑81 .24日圆,19日尾盘报81.58日元;美元指数 报7 7 .6 1 5,1 9日尾 盘报78.218。
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弱势行情延续
受中国突然宣布加息的影响,19日美元指数大涨,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延续弱势行情。玉米连续第五天下跌,小麦也大幅下行2.7%。
当天,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合约下跌11.1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5.46美元,跌幅为2%。小麦12月合约跌18.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6.715美元,跌幅为2.7%。大豆11月合约下跌4美分,收于每蒲式耳11.8美元,跌幅为0.34%。
由于中国央行19日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美元指数结束前期颓势,劲涨1.6%,从而打压了当天的农产品市场。
交易员表示,中国加息旨在控制通胀,而通胀预期则是近日推动农产品市场走强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对通胀的治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构成利空。此外,中国加息也使市场开始怀疑美联储推出定量宽松政策的必要性,从而支撑美元走强,进一步打压市场。
农产品遭全球涨价潮中低收入者负担加重
近来,一股农产品涨价潮席卷全球众多国家,韩国爆发“泡菜危机”、埃及出现“西红柿危机”、俄罗斯土豆自年初以来上涨近七成,美国和欧盟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则正从期货市场逐渐蔓延到现货市场……人们发现,本来进入夏秋农业收割旺季,可部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不降反升,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各国政府又如何化解这些危机?
农产品涨价成全球现象
泡菜是韩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一道“伴餐”,有韩国朋友笑称,“韩国人一日不吃泡菜,就会觉得全身无力”。可最近的白菜涨价,却让韩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泡菜变成了发音相同的“金菜”,甚至到了“吃不起”的地步。事实上,今年夏季以来,韩国的鱼类、蔬菜和果类等新鲜食品价格就已经显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9月份韩国的新鲜食品物价指数同比暴涨45.5%,环比上涨19.5%,创下自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大涨幅。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日本、埃及和俄罗斯等国。进入夏季以来,日本多个地区蔬菜批发价格持续走高,至10月初,菜价已达到多年未有的高位。根据农林水产省的计算,目前主要14种蔬菜价格已达到往年同季节的1.5倍。
菜篮子、米袋子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也在一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问题。
美专家:中国加息对大宗商品长期走势影响有限
在中国宣布加息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应声下跌。美国专家认为,中国此次加息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作用仍属心理层面,从长远看影响有限。
美国百利金融集团资深黄金分析师迈克·戴利表示,中国此次加息只是为了对抗本国通货膨胀,并不能说明什么。黄金市场当天暴跌也只是暂时性的,世界范围内对黄金的需求依然强劲,印度等国对实物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对期货市场构成支撑。此外,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霾。因此,长远看来,黄金市场会继续走强。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价20日在美元走弱的刺激下重新进入上行轨道,交投最为活跃的12月合约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6%,收于每盎司1344.2美元。
迈克说,目前市场上很多黄金买家都是长期投资者,例如养老金,他们看好黄金市场长期走势,因此不在乎市场短期波动。19日黄金暴跌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买入良机。
黄金短期将有回调中期仍看好
近期,黄金涨势凶猛,但中国央行的突然加息抛出一个利空,令市场出现急剧变化——国际商品市场应声下落,有色金属、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高台跳水。以黄金为例,19日19时开始下跌,从最高的1370.65美元/盎司下跌到最低1327.75美元/盎司附近,跌幅达42.9美元,至20日晚间记者发稿时弱势反弹至1341.20美元/盎司。期银跌幅也达4.01%。
对此,多位黄金分析师表示,国际金价将在短期内进行高位振荡回调。金顶黄金首席分析师彭志辉就表示,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金价都将进入调整,1325美元作为黄金价格的重要支撑,目前正面临空头的直接挑战,继续下测的可能性大。不过,对于中期走势,有分析师仍表示乐观。威尔鑫投资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杨易君就指出,金市中期仍存有极佳机会,未来几个月仍有冲高至1500美元上方的极大可能。具体操作上,他建议不涉及保证金的投资者逢金价大幅回调时可买进并中期持有;对保证金投资者而言,应以轻松心态静候新一轮战略建仓机会的来临。
纽约股市大幅回落
受投资者担心金融企业可能被迫回购抵押贷款等因素影响,纽约股市19日大幅回落,道琼斯指数盘中一度下跌超过200点。
当天,受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以及美国上市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等因素影响,纽约股市三大指数全部低开。
到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下跌165.20点,收于10978.62点,跌幅为1.48%。标准普尔指数下跌18.81点,收于1165.90点,跌幅为1.59%。纳斯达克指数下跌43.71点,收于2436.95点,跌幅为1.76%。
全球媒体关注中国央行加息:利好!遏通胀防经济过热
中国央行19日宣布加息,国际金融市场普遍感到意外,美、欧、俄、日及拉美等地股市及外汇市场出现小幅波动。不少外国官员和专家认为,中国央行此举旨在遏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是个利好消息。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副总裁西村清彦20日在评论中国人民银行的加息政策时称:“从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是很好的决定。”
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19日赞扬,中国提高利率的方向是正确的。
美国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加息是针对国内经济过热增长、抑制通胀预期之举。这一举动凸显中国等国经济强劲增长,与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滞后的反差。在发达国家担忧再次出现经济衰退之时,这一加息举动幅度虽小,但因出人意料,使得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三大股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在拉美市场,美元兑巴西雷亚尔升值1.26%,为今年6月9日以来单日最大升幅。
有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在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中国并不是惟一通过政策杠杆确保经济增长不失控的国家。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加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表示将很快加息。中国加息之所以格外受到注意,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近1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当美国等国还在担心陷入二度衰退之际,中国则通过加息抑制经济过热。中国的行动值得特别关注。
日本银行副总裁:中国上调利息是明智之举
中国央行19日宣布将提高存货款基准利率,这是三年来的首次加息。20日,日本银行(央行)在广岛举行新闻发布会,日银副总裁西村清彦对近日中国央行加息的做法,提出高度评价:“这次调息真是明智之举。”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发布会上西村清彦表示:“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CPI),不断的高出预想值。这次上调利息,可以抑制现在中国过热的经济,带来稳步、安定、长期的发展。”
美媒:中国“意外”加息是为打击通货膨胀
媒体将此次加息解读为中国是为抑制通胀采取的努力。路透社报道写道,“央行的意外加息显然旨在改变中国持续的负利率现状,以及应对日渐沉重的通胀压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报道说,中国的快速增长导致物价水平和房价都出现巨大提高,而央行采取提高利率的做法就是为减缓这些数字增幅的一个典型做法。报道援引美国富国证券全球经济学家布里森(Jay Bryson)的话表示,虽然中国此次升息的时机“出其不意”,但政策导向其实并不意外,他说:“很清楚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对通胀的关注,其实远远大于对经济增长不足的关注”。
高盛:加息并不代表中国政策立场重大转变
高盛20日表示,中国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不代表政策立场重大转变,加息是一项积极举措,有助于改善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并提升投资者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信心。
高盛发布的报告说,央行加息出乎市场意料,但“这是一项积极举措”,加息仅会小幅提高借款成本,但此举所释放的信号作用十分重要。
“加息至少传递出两个主要信号。”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分析说,一方面,此举显示政府对通胀风险上升持警惕态度,并将采取预防性利率手段来抑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表明有关方面可能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二次探底,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风险较小。
外电解读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势头向好消除担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超过分析家此前预测的9.5%。分析家说,今天公布的数据应该会消除人们对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的担心。
加拿大皇家银行常驻香港的资深策略师布赖恩·杰克逊说:“今年早些时候实施的政策措施似乎帮助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既没有过热也没有严重滑坡的时期。”
他说:“今天公布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回落非常适度,形势趋稳。”
常驻北京的花旗银行经济师彭星说,他预计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会超过40%,但是他指出,这是经济“能够轻松承受的”水平。
外媒:加息——中国经济放缓迹象?
中国加息会否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也受到外媒关注。《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加州大学经济学家Sung Won Sohn不无担忧地说:“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消费,而中国央行的最新决定会导致与此相反的效果。”该报认为,加息“可能会使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放慢速度,从而影响到全球的股市和商品价格,导致人们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能否持续复苏的新一轮担心”。受其影响最为剧烈的首先是“日益依赖中国市场和制造业基地的”亚洲经济体,不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将最终受到更大影响。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则将加息的决定与上周召开的17届五中全会联系起来,认为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其含义被广泛地认为是指“速度更慢,但有更多人受益的经济增长,这将有助于经济重新保持平衡和扩大国内需求”。
美报: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放缓迹象十分敏感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9日文章,人民币加息的消息今天震动了全球货币市场,美元开始走高,而其他货币,尤其是澳元,则大幅走低。此举可能将促使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放缓并遏制其对原材料的需求。这反过来对澳元形成了压力,因为澳元主要依赖于大宗商品的出口。
投资者对任何有关中国经济可能放慢的迹象都十分敏感,因为中国经济放慢可能会令人对全球经济复苏能否持久产生疑问。
韩担忧我加息放缓全球经济牵连韩国
过去10年里,中国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今年第二季度还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加息措施,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恢复速度放缓,对韩国经济也可能产生某一程度的负面影响。
韩国对华贸易,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去年突破20%,今年截至8月已占到21.1%。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经济恢复速度也会放慢,这将会给以出口为导向的韩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近期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中国加息,给韩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可能很有限。
报道称,中国采取加息措施的原因,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比较悲观,认为中国已开始采取出口战略,将加剧国际竞争;另一种是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国只是为了稳定经济而暂时采取了调整措施。这是因为,如果中国采取紧缩政策,全球经济景气将会有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如果中国只是进行一时调整,那将减少对外摩擦,可能为全球经济带来利益。
对于市场关心的会否开启加息周期,《洛杉矶时报》报道称:“中国央行的决定旨在勒住恣意狂奔的房地产市场的缰绳,并遏制通胀预期。”报道分析认为,中国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息。《华尔街日报》则援引瑞银经济学家的观点称,此次加息只是一系列加息举动的第一步,其最初反应可能是负面的,尤其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但加息的步伐已经加快,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对经济实力的信心。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贝哲民(音)认为,加息显示,经济增速以及房地产和通胀受到更多关注,中国在接下来的多个季度仍会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但要解决中期危机,仍需更多的经济与财政改革。
吴晓灵:中国尚未进入加息周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21日出席“2010中欧—华安锐智沙龙”时表示,央行10月19日宣布加息,向市场释放了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意图和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但这仅是一个信号,并不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加息周期。
吴晓灵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表现出回升向好并转向稳定增长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加,中国经济政策应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货币政策应该回归稳健。而回归稳健的策略是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近两年过度宽松和适度宽松政策产生的过多货币供应,“2009年实际执行的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提出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是17%,但预计年底时会在18%以上”。
吴晓灵指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面临的挑战在于:首先,在外部环境尚有不确定的时候,出于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心,统一思想会有一定的难度,货币政策调整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阻力;其次,美欧日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挤压了中国价格工具的使用空间。
这是她认为中国并没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原因。如果进入到加息周期,在国际低利率和中国高利率的悬殊之下,再加之中国经济的成长性,将吸引国际游资涌入,同时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