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11.构筑高端产业高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打好结构调整攻坚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龙头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合理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企业集团。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强化营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13.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提升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注重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培育优势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开拓新兴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矿业大会、中国旅游产业节和津洽会、融洽会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商贸展会活动。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1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坚持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和种养殖业示范园。加快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种子种苗种畜禽产业,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15.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培育自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6.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市发展需要,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抓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集群化,提升和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集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强研发和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城市。
17.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根据成长规律和特点分阶段分类别扶持,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一大批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的发展新局面。
18.建设人才强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构筑人才高地。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造就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推进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9.构筑生态宜居高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互动。
2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推广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深化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
21.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抓好重点行业节材,推进包装减量化,逐步减少和取消一次性用品。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再生水利用和雨水资源开发收集利用,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管控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2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加强引滦、引黄、引江沿线水质保护,整治于桥水库等水源地面源污染。加强地表水体综合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建设无燃煤示范区。抓好工业企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治理,控制扬尘污染。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强化施工、交通等噪声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强化执法监督。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碳汇能力。
23.加强生态建设。按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重点地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抓好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规划建设一批风景休憩区。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推进景观水体净化和河道水系连通。推进文明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区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