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习近平主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一周年之际,笔者研究认为,这一构想的提出,与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状况的确具有深刻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主要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形成强大的消费品生产能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生产能力,积累了巨额资本。但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转型发展,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强大的装备制造、重化工生产能力保持持续发展,可以为创新发展和高端制造能力的形成赢得空间与时间、提供物质支持。而它的出路就在中国西边的欧亚非大陆。欧亚非大陆的许多国家亟需资金和工业化。向西开放,与“丝路带”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极具战略远见的选择。
从人类现代化与文明发展过程来看,当前,欧美海洋国家已经步入工业化、城镇化高级阶段,其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向欧亚非等内陆国家转变和扩散。欧洲、亚洲、非洲许多内陆国家开始崛起,这三个大陆位于中国以西,与我国紧密相连,人口占世界82%,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这些国家的生产建设能力、交通运输等硬件水平还较低,而这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从国际战略格局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开放方向也是面向海洋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实行“战略东移”,中国的东翼遭遇来自美国和美日同盟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发掘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中、西亚地区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质上是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协调面向海洋发展和欧亚大陆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的国际空间提供充分的回旋余地。
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利曾预言,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中国新一届政府提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代表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力求走出传统国际政治窠臼,将一个发展的中国与欧亚及更为宽广的区域联合起来、共同繁荣的战略意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华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