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的城市最早是沿海河布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本市确立的“三环十四射”市内道路框架,支撑了天津城区此后20年的发展。随后,快速路、跨海河桥以及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步改善和优化了本市路网,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中心主任曹伯虎从1983年就开始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工作,是本市首批“规划设计大师”之一,参与了“三环十四射”、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多项交通规划工作。可以说,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津城现代交通的发展史。
1个人
毕业后一直跟交通规划打交道
“我1983年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当时的市规划局工程处交通室。1989年市规划设计院成立,我又到那里工作,现在则就职于交通研究中心,可以说,一直都在跟城市交通规划打交道。”曹伯虎说,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的道路主要沿着海河两岸建设,与河道平行或垂直,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路网系统,道路负荷已经接近极限。“当时天津的‘三大怪’之一,就是自行车比汽车快。”
1984年交管部门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交通高峰时,全市主要干线122处路口严重堵塞,交通干线机动车平均时速不到10公里。“当时,天津最宽敞的道路是南京路,为双向6车道,其他道路大都是2车道,个别有4车道的。”曹伯虎说,1986年,随着天津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首次明确了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重要思路,交通规划确立了“三环十四射”的市区道路框架,干道系统主要由内、中、外三个环线以及十四条放射形干线组成。
谈到天津的交通发展,就不能不提轨道交通。“我参与了地铁1号线的重新规划设计工作。”据曹伯虎介绍,地铁线路的走向及站点的设置,都经过了长期调研。以地铁1号线为例,当时的主要规划是建设与传统商业圈结合的地铁商圈,包括小白楼、营口道、海光寺等地区,另外在出行方面,要将“市区”的概念延展、放大和稀释,通过地铁缩小市中心与郊区的通勤时间,刺激地铁沿线特别是较偏远地区的住房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市中心住房的需求量。
1个背景
从“三环十四射”到立体交通网
“中环线的建设是交通适应城市发展的实例。”曹伯虎说,中环线的设计,使得长期被河流、铁路分割的地域连成一个整体,提高了过去长期交通闭塞地区的区位优势,扩展了城市用地范围。到1994年年底,“三环十四射”的路网骨架逐步形成,市区路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基本消灭了定时阻塞路口,机动车平均车速提高近40%,非机动车平均车速提高近15%。
2000年以后,“三环十四射”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除自行车流量仍保持早晚两个高峰外,机动车流量几乎全天处于高峰状态。2003年5月,本市批准实施《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明确中心城区立体交通网络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组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由两环、两横、两纵和两条联络线组成,全长220公里。随后,快速路分东南和西北两部分陆续开通,极大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道路通行压力。
此外,目前本市已经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包括1、2、3、9共4条地铁线,并且各火车站和机场都有地铁通达。根据《天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0),天津轨道交通远景控制规模为1380公里,由4条市域线和24条城区线组成。中心城区线网为环放式结构,由13条城区线(含津滨轻轨)组成。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放射式结构,由8条城区线(含津滨轻轨)组成。海河中游地区由4条城区线组成。建设规划项目包括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两部分,共8条线路,长度约230公里。
1组数据
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需要构筑1小时通勤圈、3小时城市圈和1日经济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城市交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是构建“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道路交通“12469”时空通达目标。
1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到达快速路不超过10分钟,步行至周围公交站不超过10分钟。
2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到达外环线不超过20分钟。
4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到达另一点不超过40分钟。
6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到达滨海新区内任意点及外围区县中心不超过60分钟。
9中心城区到达区域范围内主要周边城市(北京、保定、唐山等地)不超过90分钟。
1句献辞
“交通规划人应该考虑大战略,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由交通引导的。”——曹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