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在市胸科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急性心脏病绿色救治通道和急救体系,提高心脏病患者综合救治水平。”胸痛中心的建设在今年年初被列入了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前沿新闻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虽然时间刚刚过半,但本市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目前,本市胸科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第一中心医院、第四中心医院、医科大学总医院、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宝坻区人民医院、北辰医院已经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完成建设。胸痛中心建设—天津模式,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模式。
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传统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胸痛中心是一种为胸痛患者开展急救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快速诊疗通道。”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先夺介绍,胸痛中心的建立能够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对于急性心梗而言,院前与院内的配合衔接,将有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接到患者到送达医院的时间基本保持在27分钟,对于城市道路拥堵比较严重的路况来讲,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时间了。”天津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顾乃刚说,“我们每部救护车都配有医生,医务人员达到后现场对患者进行首次医疗接触,图车上配备了两种抗凝药物,4G全导心电图可以与胸科医院进行传输,实现远程会诊。比起自行前往医院的患者,通过救护车运送,相当于把救治提前了近半个小时。”
前沿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急救中心在全市共设有30多个值班站点。从统计数字来看,因胸痛拨打120,在途中就得到准确判断的平均每月都有50多例。“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感到身体不适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亲属打电话,或是自己打车到医院,这些都代替不了120院前医生的诊治。其实,心梗患者是不能动的,120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快、更有效、更专业地救治,在这方面还需要让广大市民有新的认知。”顾乃刚说。
作为本市首家成立胸痛中心的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自2015年1月拿到全国认证至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死亡率从10%下降到了3%,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20急救中心与我们的合作给院前工作提供了很大支持。”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郭志刚告诉前沿新闻记者,“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患者发病拨打120后,医护人员到场就会立即为患者带上监护机器,胸科医院的专家可以在医院同步看到传来的影像,并且可以通过电话了解患者的病情。确诊后会及时为患者加上抗凝药物,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准备。”
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国际上对这一段时间要求的标准是90分钟,而胸科医院基本控制在70分钟以内。在救护车上,医生可以直接与家属沟通,家属确认需要进行手术后,医院急诊科、导管室、病房就会做好准备。到院后,第一时间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15分钟内明确诊断为患者进行手术。患者家属如果因事发突然没有带足够的医药费,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由医院垫付部分医药费,家属再进行后补。
为了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胸科医院还建立了一个拥有30名专家的微信群,每一位患者的造影情况都会发到群内,专家进行会诊。一系列的流程改进都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做介入或溶栓治疗,有效降低远期致残率。“心肌不可逆,越早发现早开通,越能够减少对远期的影响,如果开通不够及时,未来患者很可能产生心衰,对后期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郭志刚说。
胸科医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两位胸痛中心全国委员会的评审委员的医院,承担了本市所有申请胸痛中心医院的技术指导工作。两位评审委员经常“微服私访”,伪装成胸痛病人,检验救治流程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他们的指导,带动了天津地区胸痛中心的团队建设。
目前,本市国家级胸痛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胸痛中心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位。刘先夺说:“我们鼓励和引导全市综合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通过胸痛中心建设,院前医疗急救、院中急诊急救无缝对接,整合院内急救资源,改善急救流程,最大限度节省抢救时间,能够提高救治效率。”胸痛中心建设—天津模式,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模式。(前沿新闻记者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