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争论可谓一波三折。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表态,要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这样的表述,无疑给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推广铺路,也引发业界诸多关于转基因农产品商业化的思考。可以预测,按照规划,当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将逐渐敞开,让转基因产品迎来了“春风”。
对大众来说,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国际上通常称转基因食品为“有风险的食品”,对它的利弊争论激烈。一方认为,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而另一方则认为,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这种基因的功能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而机体的相应反应更不可预测。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还难以有科学定论。
即使是转基因第一大国美国,也仍然面临着不小的争议。美国国会7月14日通过一项旨在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法案,这意味着将来美国消费者能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按照这项法案的规定,食品生产商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可以使用文字、符号或由智能手机读取的二维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也在加大推动转基因产品市场的力度。就中国市场而言,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醒目,并和产品的包装、标签同时设计和印制。然而,字体、字号如何使用,应该是什么颜色,什么位置才算“醒目”,这些都没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转基因标识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生产、分装等多个环节,部分产品转基因标识“躲躲藏藏”,流入市场后造成“失管”情况出现。民以食为天,大众的餐桌安全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法》,尽快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填补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盲区,保障大众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