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寻根湄潭:烽火中的小城大爱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网-教育频道 编辑:张麒麟 2016-08-28 16:25:17

  在浙大西迁陈列馆,一群古稀老人颤颤巍巍地跪在文庙前。每当回想这个场景,浙大西迁陈列馆讲解员阴利君都会湿了眼眶。

  这是在2009年浙江大学西迁70周年纪念会上,几十位浙大老校友来到湄潭,对着文庙行跪拜礼。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已年届70,最大的一位已有90多岁。一位校友当时说道:“如果说不是湄潭人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让我们对着湄潭,对着湄潭人深深地磕上三个响头,以答谢他们的恩情。”

  这位校友提到的“湄潭人的恩情”是指发生在1940年的“文军长征”。1937年,战火绵延到浙江杭州,为了找寻一张安静的书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脉,浙大师生在时任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冒着纷飞的战火,忍受着艰难的环境,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遵义湄潭,在这里扎根办学。

  漫漫的西迁途中,浙大师生不仅要忍受饥饿寒苦,还要忍受沿途居民的冷漠。由于居民们担心粮食被侵占,浙大师生所到之处往往受到排挤。然而,唯独湄潭是一个例外。当在战火中流亡的浙大师生通过湄江桥,从遵义进入湄潭城时,在桥的那一头,站立了20余位湄潭老百姓,捧着采来的鲜花,端着煮熟的鸡蛋,欢迎这所千里之外的大学入城。

  为了迎接浙大师生的到来,湄潭人民空出了250多间房舍供师生们入住,其中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新修葺的房屋。那个时候,湄潭县总共只有600多户人家。在物资供应不足的条件下,湄潭人民把为数不多的粮食留给了浙大师生。浙大西迁陈列馆的讲解员邓娇娇从事讲解工作已近一年,每每讲起这个场景总是感叹不已:“在整个文军长征历史中,这一段是令我最感动、最难忘的部分。”

  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浙大与湄潭也是如此。76年前,浙大与湄潭不期而遇,在烽火岁月中演绎了一场小城大爱。76年后,浙大的教授及学子,一次次穿行于中国东部的杭州与西南部的湄潭,追寻当年文军长征的回忆。

  邓娇娇告诉记者,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接见过许多浙大校友,每年浙大的校长都会来到这里参观。今年8月,他们就接见了浙江大学生本科团、研究生团、社会实践团三个团队。除此之外,不少浙大毕业生也会自行前来文庙,重温这段历史。大学校长林建华曾在湄潭说过:“贵州湄潭是浙大人心中永恒的圣地。”

  据邓娇娇的回忆,在所有接见过的校友中,最特殊的便是竺可桢的儿子竺安了。今年5月30日,已经87岁高龄的竺安与夫人一起,回到第二故乡湄潭,追忆父亲的足迹。这是他在阔别湄潭70年后,第三次回访湄潭。

  在湄潭县委常委牟维等人的陪同下,竺老与夫人来到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刚跨进文庙大门,竺老眼中就已噙满泪水。两位老人紧紧牵着手,蹒跚着走向竺可桢的办公室陈列馆。当看到竺可桢的蜡像时,竺老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甚至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几度哽咽。

  从1947年浙江大学回迁杭州到现在,浙大与湄潭之间的情谊一直在延续。明年5月21日,是浙大诞辰120周年的校庆,届时湄潭将会举办周年庆典,更多浙大校友将在这里重聚。

  台湾小说家琼瑶曾写过一部小说《菟丝花》,里面女主角名叫忆湄,“湄”即取自湄潭县。小说讲述了浙大学子与湄潭姑娘的凄美爱情,象征了76年前浙大与湄潭的邂逅。如今,前辈们散落在这座小城的故事,已成为浙江大学新的精神家园,无数人回到这里,汲取隔代的养分,正如苏步青在87岁时,写下的古体诗:“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叶依颖)

(责编:曹昆)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