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者安静地做学问(凭栏处)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张麒麟 2016-09-01 11:49:46

  近日,一位高校年轻教师倒出一肚子苦水:“我们现在是聘用合同制,3年之内,拿不到重点项目、出不了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论文不够数量,学校就可能把你解聘了。能不着急吗?”

  在“大师焦虑”“落后恐慌”的现实环境中,当代学者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在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老师们忙着搞项目、评职称、挣头衔……高水平的成果不多,低含量的论文不少,既浪费了科研资源,又白白耗费心血,实在是得不偿失。

  学者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自然做不出好学问。但若将急于求成的原因再深挖一层,一些“身不由己”便浮出水面。有时候,学者倒是想慢慢来、对感兴趣的课题做长期深入的研究,但是无奈学校种种考核指标、任务规定摆在那里,不先完成这些“规定动作”,连饭碗都未必保得住,更别说其他了。

  学术的积淀、人才的养成,需要学者的钻研,也需要环境的支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学校应当为学者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们有时间“修成正果”。

  在武汉大学古籍所读书的时候,我常听宗福邦先生讲起当年编写《故训汇纂》的情景。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十多位老师靠着手抄笔录,把古籍中的材料一条一条誊写到卡片上。这一做就是18年、70多万张卡片。18年完成一个项目,清贫和寂寞是常态,但宗福邦先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学校给予了他巨大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也让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个人专著的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高校科研要向一流迈进,对学者适当地施加压力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高校如何当好“监工”。工作生活总需要一些弹性空间,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做学问、搞科研更当如此。如果非要在项目、论文、奖励、职称等方面制定有绝对标准的考核体系,只能让教师身体疲惫、内心焦躁。

  重视人才就要善待人才,就要改变短期功利主义的行为,给学者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关怀、多一点人情的温暖。相比于“安家费”“启动资金”之类的物质奖励,在学者潜心学术时给予精神上的支撑更为重要。给教师学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坚实的“靠山”,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这样他们才能平心静气、排除杂念、致力学术、教书育人。与之相应,学者一旦对学校有了归属感,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也会随之增强。

  大学之大,不在其人众,而在大家云集;院所之名,不在其规模,而在名家辈出。人才的培养,大师的造就,不单是一个指标、一个合同能“逼”出来的,关键要靠学者自身的定力、不懈的努力,也是高校包容的氛围、人性的关怀。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