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面点老师傅的春节记忆 提前50天就得忙年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晚报付昱 编辑:曲璐琳 2017-01-21 16:01:00

内容提要:过年,除了年夜饭要体现人们的精心与期盼外,各色的糕点与面食同样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高度。记忆中,大年初一各字号糕点店外排队等候买点心拜年的场景何等壮观,可惜这已成为很多消逝了的年元素中的一员。让我们听听面点老师傅们讲讲他们经历的年。

  天津北方网讯:过年,除了年夜饭要体现人们的精心与期盼外,各色的糕点与面食同样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高度。记忆中,大年初一各字号糕点店外排队等候买点心拜年的场景何等壮观,可惜这已成为很多消逝了的年元素中的一员。让我们听听面点老师傅们讲讲他们经历的年。

  14岁进点心铺学徒

  现年83岁的刘延骥,原任天津市糖烟酒协会副会长、糖制品烘焙协会会长。1948年,当时14岁的刘延骥就开始从事糕点行业,在当时天津赫赫有名的益林春“学生意”。

  他回忆,每年一进腊月,店里就忙活起来了,前面柜上的人忙着备料,后面糕点师傅忙着做糕点。由于当时糕点都是手工制作,即使是熟练的师傅带着两三个学徒,每天的产量也只有百十来斤,所以必须提前做出一些,以备“小年”之后销售。每到过年都是刘延骥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老板会给他们“加菜”,伙食标准变成了“四菜一汤”,两荤两素,这在当时还是很“奢侈”的。

  当时的点心主要是“京八件”“大八件”和“小八件”,按照做法可以分为“蒸活”“炉活”“炸活”等等,做法也相当讲究,例如蛋糕,讲究的是“三碰头”,面粉、鸡蛋和糖要严格遵守1:1:1的比例,不能多也不能少……

  在以前,糕点虽然算不上奢侈品,但也是有积蓄的家庭才吃得起、送得起的。当时包装点心的盒子有两种,一种是“枕式”盒子,可以装上两三斤糕点,普通的“四方盒”则只能装一斤,大户人家多会买两个“枕式”盒子,或者自家吃,或者送人,一般送礼则只买一盒“四方盒”,送人时搭配一些罐头、酱货之类的东西。

  回忆过去怎么忙年,刘延骥记忆犹新:“每年大年初二,店里都要去海河放生鲤鱼,讨一个吉祥的好兆头。因为我年纪比较小,这个任务一般都会落到我的头上。大年初二一大早,就端着一个脸盆出去,天凉手都冻了,得端着走上一站地才能到河边。那时候海河上冻冰厚,要等着钓鱼的人来凿穿冰面,才能把鱼放下去,每户商家都是如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商店不给工人发工资,只管吃住,每年中秋节和春节会派一些“花红”,类似现在的分红。有一次,店里生意不错,中秋节刘延骥得到了1000块“金圆券”的“花红”,当时可以买44斤面粉。因为用不到钱,刘延骥就把钱存在了柜上,谁知没多久就打仗了,金圆券飞速贬值,到春节时刘延骥再想用这些钱,却发现只够买两个烧饼了。

  老字号的工匠精神

  冼冠生1915年在上海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冠生园后,1926年在天津设立分号。近百年来,冠生园逐渐成为一个味觉的记忆符号,深植于天津人心中。天津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元厚,回忆了他学徒时是怎么“忙”年的。

  现年58岁的董元厚14岁起入行糕点业,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冠生园做学徒。据他回忆,70年代,从过年前一个多月店里就开始忙活,加工赶制各种糕点。为了烘托节日的气氛,店里的老师傅要写对联,年轻的学徒负责去贴,把店里布置得红红火火,大年三十掌柜的要带着所有员工一起放鞭炮,这一忙就要忙到正月十五。那时候,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就会有居民来排队购买糕点,所以过年就要“连轴转”,睡觉只能“抓空”……

  其实不论是上世纪70年代还是现在,天津老百姓购买糕点的种类都差不多,尤其是八件。所谓的“京八件”是皇宫里的配膳,选料讲究,工艺也比平常老百姓吃的“八件”复杂很多。不过现在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回忆自己学徒刚入行时的情景,董元厚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的春节,我们要赶制一批‘白皮儿’,原材料准备好了得把糖、面粉和油过秤,等糕点出锅后师傅尝了一块,立马扔在了一边,只说了一句‘不够甜’。后来查找原因发现称量原料之前忘了‘校秤’,这批糕点少了二两糖。后来这批糕点被内部消化了,没有一块流入市场。”

  提前50天就得忙年

  提起天津的糕点业,就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清真糕点店——桂顺斋。1924年,北京通县人刘珍来到天津芦庄子,开设一家专营甜食的清真店铺,取字号桂顺斋,所生产的萨其马、蜜麻花、蜜供、排叉儿等宫廷糕点是该店的特色糕点,京剧大师马连良、相声泰斗马三立等都曾是桂顺斋的“常客”。

  天津市桂顺斋糕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恩池,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桂顺斋做学徒,回忆起当时“忙年”的情景,马恩池印象最深的就是加班。“作为天津知名糕点店,即使是平日,每天的销量也很大,更别提过年了,所以临近春节50天,店里就忙活起来了。当时天津人春节购买的糕点和现在差不多,桃酥、炉圆(蛋糕)、小八件的销量最大。春节那几天加班加点,企业负责人会让食堂‘加缸’,也就是提高伙食标准,炖牛肉、熬鱼,鼓励职工生产,保证节日期间的供应。”

  自制面点才有年味

  商洪芳是面点高级技师,曾荣获“中国面点大师”的称号。她认为,相比起糕点来说,面点对于天津人更加“亲切”。因为过去人们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价格昂贵的糕点一般是买来送人的,面点才是自己吃的。

  商洪芳上世纪70年代在天津正阳春烤鸭店担任面点厨师。“当时天津有一个老例,就是过年不动刀,所以在春节之前,要把这几天的饭都预备好,腊月二十五一过,我们就得加班加点赶制面点,那时候正阳春有一种香糟馒头特别出名,每天店门口都得排起长队,一直排出一个路口,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大年三十回到家里,经常累得连春晚都懒得看了,倒头就睡觉……”

  上世纪70年代,每当临近过年,津门不少老百姓家里会自制面点,因为当时烤箱并不普及,这些面点以炸制的居多。像是把大枣用面糊裹起来,再用油炸的“炸响铃”;把面粉用开水烫熟,裹入红糖再进行油炸的“烫面炸糕”等等,在当时几乎是每个主妇必会的“绝活儿”。时至今日,物质极大丰富,几乎没有人在家里自制面点了。

  谈起天津最独特的面点,商洪芳认为,“津沽雪花龙须面”最能代表天津的特色,这种面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炸制的细点,用料虽然简单,但是口感十分香甜爽脆,很多老一辈的天津人十分喜好。(北方网编辑曲璐琳)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