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该不该守住老例儿?引发网友们热烈讨论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日报刘畅 邵隽 编辑:侯静 2017-01-25 08:13:48

内容提要:近日,本报法人微博“@天津日报”发布了4个“不吐不快”春节系列话题:“一桌难求、年夜饭能不能回家吃”“人艰不拆,有些话能不能别再问”“雾霾成患,年夜炮是不是别再放”“节节攀高,压岁钱是不是该限量”。本报关注春节期间网友们普遍容易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精心设置问卷调查,也由此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天津北方网讯: 近日,本报法人微博“@天津日报”发布了4个“不吐不快”春节系列话题:“一桌难求、年夜饭能不能回家吃”“人艰不拆,有些话能不能别再问”“雾霾成患,年夜炮是不是别再放”“节节攀高,压岁钱是不是该限量”。本报关注春节期间网友们普遍容易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精心设置问卷调查,也由此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除夕夜选择在外吃年夜饭,饭店一座难求已成常态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的传统,可多发的雾霾天气,又让人担心,燃放鞭炮产生的烟尘、硫化物等影响空气质量

  “成绩怎么样,考试都过了吗?”“找到工作了吗,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

  水涨船高的压岁钱变成了一些人的“负担”,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

  年夜饭还是家的味道好

  在本报发起的“今年年夜饭您选择在哪里吃”的调查中:“在家吃”这一选项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超过87.5%的网友选择在家吃。而5%的网友选择“在饭馆吃”,5%的网友选择“不准备吃”,仅有2.5%的网友还没定。

  87.5%

  在家吃

  5%

  下饭馆

  5%

  不准备吃

  2.5%

  还没定

  网民留言

  网友“@感觉今天的我依然不会开始练字”:当然在饭馆吃啦。那么大桌饭,做什么菜?谁做?谁洗碗?……春节本来就是把一伙没啥共同语言的人强制凑一起,正是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何必再添乱呢,在外面吃省了多少事,杜绝了很大一部分产生摩擦的可能。

  网友“@楷模开幕”:时代不断前进,不要一味死守旧俗,同样年夜饭也可各家遂愿,在家在外都别有滋味在心头就可以了!

  网友“@动画制作珠姐姐”:在家也能吃啊,区别也就是吃点放心的,多些自在和家的感觉……至于干活,大家包饺子做饭也是情趣,真懒得做,这个年头雇大师傅喊外卖也不难……怕房子小,租别墅……国富民强,物质生活提高了,选择多了,过的高兴就好……

  网友“@zi色feng铃”:在家吃呀,年夜饭需要的是人物、环境、菜品来诠释年的意味,团聚的地点自然非家不可,否则就会少了年的重要一味——家乡味!

  网友“@唉妮儿”:一如往年我们分布在各地的几个兄妹都会赶回家,各人带回几样特色菜:如浙江的东坡肉,四川的辣子鸡,湘味剁椒鱼头等……连小辈们也会献上一盘沙拉,这些与妈妈准备的家常菜汇聚在一起,就是一桌子丰富的年夜饭,这顿饭在轻松闲聊中进行,吃完能温暖一年!这才是年夜饭的味道和意义。

  网友“@随缘素位GJY”:常说“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所以,我们家一般都是按照传统在家过。今年也会如此。不过,去年儿子提议去饭店,说很多人都在饭店过年,节日气氛浓烈,还省事又热闹。事实确实如此,呵呵,只不过我76岁的婆婆,背后心疼的嘀咕,花了这么多钱,那得割多少肉买多少鸡蛋啊!

  网友“@十年以后相爱的我们”:以前在家吃,因为有公婆在。现在婆婆去世了,家里就少了主心骨似的,所以现在是我们当老大的组织一家人外面聚餐,一是都上班,大量食材不好准备,另一个是在家聚餐总会见物思人。

  网友“@羽竹郝”:在家吃的是一种情怀,小的时候,奶奶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各种采买准备,为了省钱都是提前好多天就买好了过年吃饺子的韭菜、黄瓜、韭黄等等,而且总是带着我很早就去旱桥买牛肉,做丸子,炖鸡腿,炖肉,那个时候觉得很幸福!

  饭馆包桌年夜饭,渐成风尚。外面吃有省事省心的地方,比如不用发愁买这买那,菜式多、口味多,还省了做饭洗碗的气力。但外面吃也有缺憾,比如预定时一桌难求,而且不如家里吃饭气氛好,情味浓。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分析,在哪里吃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动机和意愿,餐馆的便利条件在于品种丰富,服务周到,但是家庭聚餐更体现了年味儿和家庭感受。当今社会,人们过年更多的不是为了丰富餐桌,而是围炉享受家庭的氛围。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谭汝为则表示:中国社会仍然是以家庭、人伦为核心,看重年夜饭的团圆意义。同时,吃年夜饭也是长辈对晚辈们一次“年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吃,氛围热烈、亲切,制作过程也非常温馨,年轻人有时候工作忙,可以买点饺子馅和皮,或是半成品的菜带回家来,直接摆菜上席,其乐融融。另外,很多家庭都有在吃饭前祭奠家中逝者的传统,感谢他们辛勤劳作、养育家人,如果到酒店吃,这种追思亲人的感觉也就淡了。

  放鞭炮少放不放更怡情

  投票中,25.7%的网友认为“可以适当放一点小花小炮,添喜气”,20.8%的网友认为“放鞭炮确实对空气质量有害”,8.9%的网友从不放鞭炮,8.9%的网友以前就爱放鞭炮,今年还要继续放,7.9%的网友不仅自己不放、也劝别人不放,7.9%的网友认为放鞭炮不会影响空气质量,5.9%的网友选择“我就爱放几千响的大鞭炮,图个热闹”,5%网友选择“以前就爱放鞭炮,今年不放了”。

  25.7%

  适当放点

  8.9%

  就爱放鞭炮

  8.9%

  从不放炮

  网民留言

  网友“@CaptainJFP”:鞭炮与空气质量关系不大。

  网友“@塔楼木木觉”:一年基本就放一次鞭炮,因为雾霾也要被禁了,鞭炮你好无辜啊。

  网友“@一棵小草hh”: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消灭了我们的传统。平时不放烟花,雾霾还是照样有。

  网友“@Sapphire灯盏”:你认为不放炮会没雾霾吗?受着雾霾的罪还不让过年了?

  网友“@慎之”:放,得放,把心中的雾霾放掉!

  网友“@王泽涛”:反正我家一定放!其他爱咋滴咋滴!

  网友“@涯大王”:大年夜时,全城一起放炮,空气中都是硫磺的味道。讲真,放炮的确影响空气质量啊。放炮是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相较于好空气来说,这种方式也可以适当更改啊!少放炮完全可以!既省钱又保护环境,有啥错?

  网友“@卯日星官957”:年要过,霾要治。一个是喜庆民俗,一个是当务之急。少放点,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网友“@硕鼠米米2011”:传统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又容易伤人,如果非要“热闹”的话还不如用电子鞭炮,环保也安全。

  春节放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鞭炮。管健老师认为:这种心理与行为的矛盾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认知与行为的失调。事实上,转变矛盾心态需要接纳春节的改变和转型,新时代既需要记住乡愁、记住年味儿,也需要与时俱进。

  谭汝为教授表示:我个人在放鞭炮问题上是个新派,不仅自己已经好几年不放炮,而且劝家人别放,“我认为放鞭炮烘托气氛是弊大于利,既污染环境,又有城市噪音,还有火灾和伤人隐患。”但是,出台禁放政策又形成“双刃剑”。过年冷冷清清,春节放点炮也无可厚非。谭汝为进一步表示:其实,春节的本质是国泰民安、辞旧迎新、精神向往,民俗文化也不必永远恪守陈规,像现在年轻人喜爱的全民网上抢红包,推陈出新变革,说不定就会成为新时期的新民俗。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庆岭向记者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燃放鞭炮对于雾霾生成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目前PM2.5最新的源解析,仍然是以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为主,天津地区还有扬尘和建筑排放等原因。烟花爆竹可能只占到不到1%的比例。但是刘教授也建议: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要避免集中式燃放大型烟花爆竹,更要以安全为前提。

  问问题打听隐私让人恼

  在题为“你反感成绩、收入、婚育等春节提问吗?”这一投票中,51.4%超过半数的网友选择了“反感,觉得无聊和冒犯”选项,28.6%的网友选择“提问只是没话找话,不必当真”,8.6%的网友选择“能够理解,应该是出于关心”,5.7%的网友选择“完全不介意,就等着你问呢”,而有5.7%的网友则“说不好”。

  51.4%

  反感无聊

  28.6%

  不必当真

  8.6%

  能够理解

  5.7%

  完全不介意

  5.7%

  说不好

  网民留言

  网友“@菏泽新志”:说真的,询问者貌似关心实则居心不良:情况比他好了,羡慕嫉妒恨!情况不如他,嘲笑和讥讽!

  网友“@一缕阳光bj”:实话说,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会在心里说:和你有什么关系?

  网友“@吹口哨的皮卡丘”:可以扯一下最近爱看什么电视剧啊,这不就聊上了。非要扯别人隐私干嘛?难道我工资少,你能给我点不成?又帮不上忙的事就闭嘴。

  网友“@随缘素位GJY”:表妹是大龄“圣女”,这几年过年,家里来亲戚她都赶紧躲出去,生怕别人问什么,我理解她的心情,就像前些年亲戚问我一样:问者无心,被问者尴尬,问得多了,被问者内心生出不满甚至愤怒。其实,节日期间大家聚在一起尽量避开让别人敏感的话题,再就是保持平常心。

  网友“@老吕飞刀”: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人的好意,并非本意。而是出于好奇,或者自家的情况都比被问者优越,是一种无形中的显摆。教你一招,如果有人问你类似的问题,你就来个反问,保证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只要带上耳朵,好好地听对方的倾诉和显摆吧,还有看着对方得意忘形的样子。

  网友“@卯日星官957”:新春见面,被“问候”敏感问题。其实那是含意很复杂的关爱,不能一根筋地带着“敌意”去理解。亲友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何必自寻烦恼。要想避开那些敏感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让大家顺着自己的话题走,这多有掌控局面的领导范啊!

  网友“@动画制作珠姐姐”:心里阳光一些,人家问就问啊,该回答就大大方方回答,末尾来一句真诚的谢谢,然后说劳驾你费心……看他以后动作,就知道这人怎么样了……

  网友“@白杨1541”:2017新年回家估计亲朋好友问你何时要二胎是最头疼的事,其实亲友也是关心你,甚至很多时候关心你胜过关心他们自己,虽然在你看来这些关心纯属无聊!问收入问住房问工作,没对象的问对象,有了对象问结婚,没孩子的问孩子,有孩子问二胎!哪壶不开提哪壶,都看开点吧,打打马虎眼!

  管健老师认为:传统中国人的自我属于关系中的自我,或叫互依型自我,所以长辈询问关于自我的种种问题被认为是关怀备至,比如成绩、收入、婚育等。但是年轻人日益接收新文化和新思潮,自我还是逐渐转变为独立性自我,相关问题被认为涉及个人隐私,而不愿多答。这实际反映了代际之间的差别。建议代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则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现代人际关系的变化正逐步渗透到家庭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之中。隐私空间的边界不断扩大,很多个人隐私背后是个人选择,也有现实无奈。但过年时老年人询问是有必要的,既体现长辈对年轻人的关心,回答也能让老人放心,年轻人应该多加体谅。首先年轻人回答要讲究策略,照顾真心询问老年人的心思,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老;其次,在春节提问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可以回答得更富有智慧、富有技巧。

  同时,老年人也要放下过去询问孩子“顾虑少”的老观念,以为包含了爱就可以无所顾忌,要理解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提问可以婉转些,给孩子回答时也留足回转的空间。

  发红包隔辈亲莫变味儿

  “关于压岁钱,您认为……”的投票,其中28.6%的网友认为“压岁钱给个一两百意思意思得了”,23.8%的网友选择“我有能力,也愿意让孩子们快乐”,19%的网友选择“家里除了我都有孩子,已破产”,9.5%的网友选择“给不给都一样,从来都是我妈替我存着”,4.8%的网友选择“我只伸手要,我从来不给”,4.8%的网友选择“别人给我我才给别人,别人不给就免了”,还有4.8%的网友选择“家风如此,哭着也要给”。

  28.6%

  意思意思得了

  23.8%

  愿意让孩子们快乐

  19%

  已经“破产”

  网民留言

  网友“@白杨1541”:从有记忆开始,每逢新年总会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开始是一两块,后来是十块二十块,再后来五十一百,工作后开始给下一辈压岁钱了,开始一百两百,后来三百五百压岁钱是年俗,还是需要保留的!个人感觉给压岁钱还是需要量力而行!

  网友“@摇尾巴的鱼emmy2”:“压岁”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压岁”乃至“压岁钱”没错。但钻到钱眼儿里,将“压岁”当成借机敛财的工具,甚至以“压岁钱”作为亲疏远近的尺子,那就大错特错了——若不离这样的人、这样的情远着点,迟早会被这种扭曲、变味儿的“压岁”压“碎”的……

  网友“@红红火火的活3”:我看“压岁”,压“金”、压“钱”、压“保单”等等,压啥也不如压“心思”、压“爱”、压“情”!孩子没钱,长大可以自己去挣;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爱和情感的阳光照耀,尤其是教育阳光缺失,长成“畸形”人生的话,无论如何都是金钱、保单难以弥补的……

  管健老师认为,压岁钱本身是春节的一项习俗,不仅体现了长辈的关心,也包含了浓浓的年味儿。但是某些人把压岁钱变成了攀比或者工具性交往的手段,则丧失了本身压岁钱的最本真的初心。

  张宝义所长则表示:包红包体现长辈对孩子的关爱,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盼着收红包,不然感觉就“缺点什么”,少了精神上的支撑和挂念,但是红包要是动辄上千上万元就会背离本意变味儿,所以压岁钱包多少还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定,不要盲目攀比。另外父母不应将孩子的红包据为己有,还是要压岁钱“花在刀刃上”,能实际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就能真正体现这份压岁钱的关爱。(北方网编辑侯静)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