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新起点 京津冀三地再出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杨郁卉 编辑:侯静 2017-02-27 15:00:43

内容提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周年,在新的起点,如何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破解协同发展中的新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献计献策,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添一份力,加一把劲。

  编者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周年,在新的起点,如何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破解协同发展中的新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献计献策,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添一份力,加一把劲。

  解析现实问题

  推进协同开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效率优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这使得我国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区域结构失衡、三大差别加剧的现象。2000年以后,中央先后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诸多矛盾逐渐凸显。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要试图寻找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均衡,同时也要解决区域协同方面的深层次改革示范问题。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域总体定位和三地定位,表达了从国家层面对三地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和任务安排。总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要在北方打造一个新的经济高地,并在市场统一、区域协同、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示范,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

  三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三地协同深度仍显不足,各地政府在绩效考核指标的驱动下,利益博弈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解决协同不利问题来说十分重要。二是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存在,升级面临困难。三是作为定位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地区,其整体形象尚未显现,距离中央和百姓对世界级城市群的期望也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天津肩负着作为京津冀区域对外开放口岸和服务窗口的重要任务,而现在我们在营商环境和世界级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生态环境修复的任务依然艰巨。在三地的协同治理下,雾霾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但严重污染的天气仍时有出现。同时,水资源、城市垃圾、生态环境等问题存在,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紧迫。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同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该战略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而以开放来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天津应立足既有优势,主动发声、有所作为,成为京津冀协同开放创新的引领。如何高水平落实“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定位,完成国家任务,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服务国家战略的切入点。天津对外开放平台优势突出,且具备国家赋予的“对外开放先行区”定位,率先提出并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是切实可行的路径,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内源性发展动力和要素集聚吸引力,实现天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共赢。

  天津率先推进协同开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拥有中国北方唯一的自贸试验区政策;第二,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外贸大港和对外贸易口岸,是国家口岸办唯一的国际一流口岸示范工程;第三,拥有成熟大都市优势,具备与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潜力和基础;第四,具备优良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已形成资金、科技、创新人才等资源集聚基础。

  天津应主动会同发改委、商务部、海关、国家口岸办等建立会商及协同工作机制作为组织平台,积极将协同开放政策向京冀两地拓展,通过实施京津冀——RECP自由贸易规则全面对接工程、区域口岸一体化协同创新工程、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示范工程、世界一流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携手京冀共建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北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国区域协同开放改革的新释放和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新枢纽。

  (刘秉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建设都市连绵带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已三年,在规划设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协同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与此同时,围绕着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目标和空间布局构想也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作为京畿重地、国都之门的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天津正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背景有三:(1)京冀两省市均启动了以项目集中区为特征的新城建设,投资巨大,对地区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天津也应抢抓机遇、谋划新的发展空间;(2)从天津自身发展的角度,如何高水平完成“一基地三区”的战略定位是目前亟待破解的重大发展难题。天津已完成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的都市化建设与产业布局。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应立足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求,从更高视野谋划城市发展,以靠近北京、服务北京为出发点进行空间布局优化,这将是促进天津跨越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策略;(3)综合考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时序和发展基础,率先完成“一核、双城”建设是较为可行的路径。综上所述,天津应率先提出京津都市连绵带的发展构想,使其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骨架,这不仅是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天津国际化都市建设和新一轮腾飞的历史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都市连绵带是世界级城市群形成的关键环节。京津两大都市相距仅120公里、人口近4千万、GDP 4.3万亿元,具备建设都市连绵带的良好基础。目前,北京城市中心功能正在向东南拓展、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天津则已完成了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的都市化建设布局,京津之间只有通州至天津中心城区的断链结点尚存。武清处于天津中心市区向北京延伸的主轴上,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边界处最短距离仅为6公里,是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优选之地。因此,天津应依托京津现有空间布局,在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区的同时填平洼地,谋划武清项目集中区(武清新城),加速填平京津之间都市化洼地,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连绵带,使其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形象新空间、增长新引擎和优先发展地区。这对于更好地服务北京、加快推进中央战略决策和实现天津市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李兰冰,南开大学区域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发挥协同优势

  加快基地建设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赋予天津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体现。三年来,天津就此做出很多努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入深化阶段之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已成为摆在面前的突出任务。

  加快基地建设是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使命。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全局发展。按照国家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期目标要求到2020年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这必须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中予以体现。天津市就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已经做出了与时俱进的谋划,在最初形成了整体框架性文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设计,近期又制定了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专项实施意见,这体现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感,为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基地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挥协同优势是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必要前提。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必须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才能高屋建瓴,顺利推进。因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并非天津自身的基地,而首先是京津冀区域的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恰恰包括为三地协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三地的定位及其互补性会使协同发展成为内在动力。可以说没有协同就无法切实加快基地建设,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水平的基地。

  发挥协同优势加快基地建设首先要注重更新观念。如在处理三地关系时,要强化为北京服务,以北京为中心,接受其辐射的意识。因为借助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才能最方便地弥补天津在研发方面的短项,更快捷地实现先进制造从科技成果到新产品及产业的转化,建设高质量的基地。为此要以天津长期形成的制造业优势主动服务北京市和河北省,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从而实现错位发展。现阶段发挥协同优势,需有实现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与天津制造研发创新的协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搭建的协同,注重天津市内部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协同,推动各个区域精细化、差异化发展。

  (李家祥,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围绕关键性领域

  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三地在交通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升级、公共服务、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快速推进,取得了积极成就。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多达40多万亿投资规模的交通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执行,其投资效应不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其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已正式进入“1小时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已是必然。为此,三地应尽快围绕一些关键性领域,通过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尽快推进社会经济多层面的互联互通,打开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首先,在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方面,三地之间应进一步打破藩篱,清理限外性政策,在市场管理等方面尽快完成统一和彼此衔接,打通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渠道,充分调动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三地之间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其次,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三地之间应以“大区域”“一盘棋”思维推进彼此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推进区域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为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三地之间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再次,在推进人口合理流动和人才充分流动方面,针对当前京津冀区域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和区域间发展落差大的问题,在逐步完善三地城市群规划建设的同时,尽快按照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互认对接、各种人才政策的互通和资质互认等区域人口政策的创新。

  最后,在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政府间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深化“领导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央地三级运行体制,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创新区域财税合作体制,建立收益和成本方面的共享或共担、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协调好三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丛屹,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深耕职业教育协同

  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教育是带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重要领域。职业教育同产业企业布局调整、资源要素配置变化、公共服务能力共建、城市定位发展要求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因此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做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仅是天津的需求,更是在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天津的应尽之责。

  三年来,三地职业教育的各方参与者积极作为,建立协同平台,创新协同机制。构建京津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作机制,探索京津冀科研机构院所之间协同研究机制,组建京津冀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建立京津冀职业院校之间校际合作共同体,通过积极实践,在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上,在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协同进行资源建设、协同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开展师资培训、协同提升院校管理等方面,“天津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渐展开和深入,将会面临更多的任务和挑战,需要三地在共识的基础上,创新协同路径。

  首先,统筹规划,推进协同持续发展。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设计,整体规划,设立协调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形成联动制度;进一步厘清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融合点,进一步明确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线图,组织编制《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联动。

  其次,加强监测,推进协同深度发展。要将协同发展的质量放在首位,加强质量监测。建立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数据研究与监测中心,对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程、协同程度、发展质量、协同效益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形成“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年度报告”。整合行业、行政部门信息资源,研究建立三地职业教育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三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增强职业教育协同效应。

  再次,协同创新,推进协同健康发展。深化“五方携手”“五业联动”机制,加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加大职业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加大职业课程与岗位要求的深度对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已有协同平台、资源与联盟的作用,加强三地科研教研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联动,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合作,围绕三地职业院校间学分互认转换、三地联合招生等方面开展试点探索、联合攻关,使科研和教研真正成为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先导。

  (吕景泉,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吸引北京投资

  各区形成特色布局

  2014年至2016年的数据显示,天津引进北京的项目和投资总量不断上升,北京已成为天津吸引内资的首要来源地,引资总量不断提升。各区引资势头好、布局新、特色鲜明。

  1.滨海新区是吸引北京优质资源和投资的最大集聚地。快速发展和良好的投资氛围使得滨海新区成为北京在津投资的主要流向地。从2014年到2016年,滨海新区累计引进北京项目656个,到位资金总额1268亿元,占北京在津投资项目与到位资金的3成左右,远高于其余各区。

  2.武清区、宝坻区凭借区位优势吸纳效应有强化趋势。三年来,武清区、宝坻区引进项目数和到位资金额占北京在津投资的比重呈增长态势。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武清发展的战略机遇,欲成为天津新的发展高地,需加快构建和完善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争取北京项目的加速落地和集聚。

  3.中心城区是引进现代服务项目的重要区域,项目类型与自身功能定位一致。中心六区空间面积虽小,但商务、交通、文化和教育资源丰富,各项配套设施完善,人才的集聚度高,具有招引优质资源和高端人才的环境优势,是北京在津投资服务业的集聚区。“服务引资、环境引智”也为老城区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中心六区项目引进的重点和路径各具特色,并初步形成了科技、金融、商贸、文创等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各区引进项目的产业类型大致符合“金融和平”“金贸河东”“商务河西”“科技南开”“创意河北”“商贸红桥”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定位。

  4.环城四区引资活力足,资金到位额占比呈增长态势。环城四区比中心城区更具成本和空间优势。三年来,四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推出诸多新的招数。东丽引进项目突出“科技”与“高新”两个特点,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研发中心以及技术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青则集中于商贸、高端制造以及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津南引进项目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北辰引进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与科技服务业。总体看,环城四区吸引北京投资是基于已有的载体或围绕本区的支柱产业展开的,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带动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周彩云,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