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倒孩子也难倒了家长 “烧脑难题”该如何解答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晚报伊健 编辑:侯静 2017-04-28 15:43:39

内容提要:“一道题难倒英雄汉!”妈妈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句话竟然出自8岁的儿子之口。

  天津北方网讯:“一道题难倒英雄汉!”妈妈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句话竟然出自8岁的儿子之口。

  老师课堂上留下的练习题不仅难倒了孩子,也难倒了家长。妈妈在冥思苦想,草稿纸都快写满了,爸爸还将题目发到了朋友圈里,请求各路好汉帮忙解题。但对于孩子的这道题目,一家人始终找不出正解,更令他们费解的是,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考问孩子,目的何在?就在此时,家长群里也在争论,有人说练习题明显“超纲”了,有人说这是用公务员考试题目来考孩子,还有人说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跟大人不一样,应该借助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网络上晒题的家长不少,而且“奇葩”题目越来越多,为了解答一道小学数学题,竟然要动用高等数学三角函数,是家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还是老师列出的题目的确“超纲”?如此这般,会为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家人把解题当“猜闷儿”

  如果规定:3&4=7,6&7=1,8&9=5,6&9=3,请计算:(1)11&5=( )(2)8&7&6=( )。

  望着这道数学题,二年级学生小博愣神发呆。这不是奥数试卷,只是老师留下的课堂作业,孩子连把题目完整念下来的能力都不具备,何况解题的能力呢?妈妈坐在一旁,不停地在草稿纸上验算着,但始终找不出题目中列出的规律。“如果3&4=7,那么&就代表加号,可为什么6&7=1呢?”一边计算,嘴里一边念叨着。

  爸爸赶忙上前,每到妻子和孩子为试题“烧脑崩溃”时,就是发挥他智商的时候到了,但拿到题目一看,这位硕士生顿时感到智商归零,“当年我考公务员的时候,也没遇到过这样的题目啊?”他相信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拍下题目发到微信朋友群里,顺便也让朋友们晚餐之后“消食解闷”。

  据说,这道题最终被解开了,解题人是“市五所”某校的高三数学老师。他回复说:&代表两数相加之后再减去12,6+7-12=1;8+9-12=5;6+9-12=3,如此算来11&5应该等于4。那么问题接踵而至,以这位老师的想法,3&4=7如何解释呢?朋友群顿时又陷入沉默。“依照小学二年级的所学,还没有讲到负数,因此小于12时,就不再计算了。”老师接着说,依此理论8&7&6应该等于9。

  暂且不说大人们的解题思路对不对,单单把这一套方法讲给孩子就需要费些力气,“你们大人只要找不到答案,就会生搬硬套。”孩子的一句话仿佛揭穿了“皇帝的新装”。

  同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童家庭都会上演。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面积计算,题目是:如果一个正方形每条边都增加4分米,面积增加了64平方分米,求原来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题目难吗?对于学过方程式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求解,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我得按照我的方法把准确结果计算出来,然后翻看孩子的书,再用他的日常所学解释清楚。”孩子家长这样说。说着话,一套课件模型做好了,虽然简易但的确能够说明问题。

  “汽车上坐了7个人,还有2个空位,下去1个人,上了6个人,问上去的6个人有几个站着的,有几个坐着的?”这是一道一年级孩子的数学题,别说考孩子,就连家长也得琢磨琢磨。最终答案是:3人坐、3人站,直到此刻家长才意识到,题目中“汽车上坐了7个人”这一条件并没有太大作用,有些迷惑孩子的意味。“老师说这些题目是在锻炼孩子的发散能力,但我害怕这样做会让孩子对于学习产生畏惧,不利于他心智发展。”面对这些“烧脑”难题,家长们也不禁感叹:感谢父母早生我们这么多年!

  “过去我们上小学时,家长几乎可以不管,课后练习就是课堂所学,只需巩固一下即可。”孩子家长说,“但现在的作业,家长必须得全程跟,有些题目别说考孩子了,就是家长也未必能一下解出答案。”

  家长要不要“冲锋陷阵”

  面对颇有难度的题目,孩子发呆,家长无奈,动用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高数的知识点来寻求答案,最终依旧徒劳无功。孩子的难题,家长要不要参与其中,为孩子找到答案?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从家长的观点看,孩子做不出题目,成绩一旦被落下,最终还得自己收拾残局——

  “只要成绩低于90分,老师就要请家长,还要重新补测直至通过。”河西区一位家长介绍说,“自从孩子上学那天,我就放弃了看电视,每天晚上都会专心致志陪她读书,因为家长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根本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什么,也就无法辅导了。”和所有小学一样,现在老师会在微信群里和各位家长沟通,对于老师梳理的知识要点,布置的预习作业,家长需要不停翻看,牢记在心。

  孩子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题目一味地推给老师去解决?从家长这关就说不过去,家长会认为:只有自己把解题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孩子再遇到问题才会有抓手。但家长的解题方式与老师的课程安排无法合拍,带来的结果是,“有些题目我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不知道如何转化到孩子身上,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我是真着急。”家长说。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老师出题用意明显,只是为了锻炼孩子思维,巩固所学的同时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绝非为难家长,切忌越俎代庖——

  记者走访教师时了解到:家长之所以觉得题目“超纲”,题目太难,关键在于不理解任课老师出题的用意。老师每课一练的题目都是基于现阶段大纲要求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家长不了解孩子年龄阶段所储备的知识点,便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题,即使解答出来,家长的解题思路也未必能让孩子“消化”与吸收,倒不如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遇到难题,家长先不能着急,更不能针对老师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影响孩子,要明确这些所谓的“难题”有利于思维拓展。老师的用意本身绝不是让家长完成解答,但是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可以问家长。但老师们同时也提醒,家长不能把这些问题全部推给老师后置之不理,适当的时候重新拿出题目来和孩子进行探讨,听听老师讲解后孩子是否已经融会贯通,是否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掌握方法永远比得到一个结果重要。”老师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国外是怎么学数学的

  刘静爽是天津人,现旅居美国,在洛杉矶帕萨迪纳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在她看来,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育的确过硬,数学水平远远高于同龄的美国孩子,但美国更讲究因材施教,每年会遴选出若干名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组成班级,定向进行培养。

  “去年我的班转来一名国内读二年级的学生,当时他的九九乘法表背得真熟,几个四年级的美国孩子组团都比不过他。”刘静爽介绍。这种对比之下能够看出,中国孩子基本功的确扎实,同时也能看出两国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美国人看重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看重人工计算速度和准确度,各有所长但需相互借鉴。”刘静爽说。

  中国孩子是通过抽象化算数加深对数字的认知,而美国更讲究视觉化。她举例说:“我记得当年我在国内学加减法时,如果掰手指头算会被责怪的,但美国不同,小学数学课就是通过实物来摆出答案。2+3,真的就是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摆在桌上,一根根地数,最终得出答案。”在美国,到了四年级会涉及面积计算,中国课本中先讲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老师会讲解相应的计算公式。而在美国,不会用中国课本中这样概念化的语言来定义面积,而是通过摆图片,一格一格数出它们的面积。

  “美国普通小学几乎不会给孩子出难题,在他们看来出题的目的不是要难为孩子,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做题收获成就感。”刘静爽说,“因为美国的教学者会认为兴趣是最珍贵的东西,一旦因为难题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孩子的成就感,努力造就这种成就感。”

  前不久,微博上有这样一则趣闻说,外国人不会找零钱。在中国,当一件商品售价6元,顾客通常会给售货员11元,售货员就会直接找一张5元钞票给顾客,省事方便。这么简单的计算方式放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售货员无法短时间了解顾客为什么要给11元,这或许就是中国普通人和美国普通人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区别。

  但是,美国却是数学天才辈出的国家,这主要依靠他们的遴选、定向培养机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有一个项目叫‘数学团’,类似中国的奥数班。”刘静爽说。这个班级是由从美国若干个孩子中,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孩子组成,他们具备与生俱来的数学天赋并对它有足够的兴趣,一个班级由1名教师和3名助教来培养,他们抛开基础数学教育,完全就是培养孩子用发散性思维解答数学难题。“因材施教是美国人培养孩子的方向。”她感悟道。

  国情不同带来的教育方式也不同,通过对解题思路的认知来活跃思维,这是中国式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尽量避免为一道题目绞尽脑汁,多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件有乐趣的事。(津云—前沿新闻编辑侯静)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