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 古意千年(足迹·古道)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张麒麟 2017-05-27 15:38:34

  碎石小道静静延伸,梅关古道在初夏梅雨的尽头,湿漉漉的鹅卵石在雨后阳光中发亮。古道宽不过两米,石板缝中长了青苔,老梅树护道,密密匝匝的枝叶把驿道遮了个严实(图①,资料图片)。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梅关古道,通往南粤第一雄关。

  山巅雄关独踞,青砖关楼门上面写着“南粤雄关”,旁边巨石上大大的“梅岭”二字,爬满的青苔说的都是沧桑。(图②,李子亮摄)穿过关楼,就是江西,这里至今仍然是一关跨两省之地。

  这里曾经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第一要道。粤赣之间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称为“五岭”,五岭是岭南与中原的障碍。开凿于大庾岭的梅关古道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早期对梅关古道的记载始于秦汉。《淮南子》说秦朝分五路平南越,“一军守南野之界”就指梅岭,当时开山筑关,叫秦关。梅关古道却从来不是一条好走的道路,这条古道虽然2000多年未曾断绝,却从未显现过车水马龙的样子,尤其是开凿之初,不过是一条粗糙的小路。

  当时,无论官民,无不是肩挑手提,单枪匹马过境。山路崎岖狭窄,到唐时,岭南曲江人士张九龄功成回乡,备感梅关古道之艰,向唐玄宗谏言并领旨开凿梅关古道。在梅岭垭口处打通了一座长约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坳,拓宽了驿道,虽然还是不适合车行,但路上也有长亭短亭、茶亭、酒肆、驿站,成为功能相对齐全的重要驿道。直到宋代,这里正式设关口,如今关楼上的“岭南第一关”,和巨石上的“梅岭”二字,是明清两代当地官员题字。

  作为岭南与中原之间的第一要道,必然是要留些名人足迹的。如今踏上梅关古道,“接岭桥”“驿馆”“将军祠”“憩云亭”“关楼”“云峰寺”“六祖庙”,每一处遗迹都有些古老的渊源。

  在这里,北魏诗人陆凯写作《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苏轼贬谪岭南又大赦返京都经过梅关古道,并在此赋诗“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汤显祖途经梅关,听闻知府女儿因情而逝,触动内心写出《牡丹亭》;朱熹、文天祥、戚继光也在岭上留下诗篇。传说六祖惠能受五祖嘱托持衣钵袈裟归岭南避难,到梅岭饥渴难当,以锡杖顿地竟然涌出清泉,后人在山上建六祖庙。

  五岭之南是河海汇聚的口岸,淤积成滩的三角洲,吸引来自中原的南迁汉民族。《汉书·地理志》这样描述岭南宏观的经济地理优势:“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值得一提的是,梅关古道隶属的珠玑镇,名字自有“玄机”。中原民族南迁有几次高潮,尤其是战乱时期。从南粤第一关到“岭南第一巷”,珠玑古巷就是南迁汉民族的第一处落脚地。出梅关,十几公里就到了珠玑古巷。1500米的古巷,鹅卵石铺成的石路被岁月磨得锃亮,小巷有175个古老的姓氏祠堂。珠玑古巷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汇聚之地,其名字并非因产美玉而得名,据说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敬宗赏赐珠玑绦环,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由此向南,南粤8400公里的海岸线,及至南中国海之外的异国他乡,古老的宗祠、里社、巷陌、诗书人家,处处透露出中原士大夫文化在岭南的遗风与余韵。问及先人来时路?无不称南雄珠玑!

  -小贴士·景点

  梅关古道:梅树众多。一入严冬,红白梅花拥满驿道,点点飞红,妍态迷人,朵朵银装,与雪争白。岭南岭北梅花又各不相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自古称异。梅岭南北陆续建起寄梅驿、红梅铺、憩云亭、望格阁等楼台亭阁,是观景的好去处。

  东坡树:梅关古道有一棵参天大松,树下有碑上书“东坡树”,据传是宋代苏东坡被贬惠州,路过梅关时亲手所栽。六年后获恩准返回内地遇老翁,赋《赠岭上老人》于村头壁上。“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珠玑古巷:位于梅关以南十几公里,是1100多年的古巷,是汉族广府民系由北方南迁岭南的重要中转站,多数家族立祠堂于此,1500米、4米宽的古巷,先后有76姓、166族由此中转南迁。

  坪田银杏:梅关古道附近村落,数百年的古银杏环绕村庄,秋天一片金黄十分好看。

  本版制图:张芳曼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